
[decline] 衰落;衰败
陵夷。衰败;走下坡路。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今之三公,有古之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之任重於三公。凌夷已来,其渐久矣。”《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今威柄凌夷,藩臣跋扈。”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昔 王衍 好 老 庄 ,天下皆师之,风俗凌夷,以至南渡。” 清 翁照 《咏史》诗:“霸业復凌夷,私门势强悍。”
淩夷:衰落,衰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 太原 耿氏 ,故大家,第宅弘阔。后凌夷,楼舍连亘,半旷废之。” 清 冯桂芬 《吴氏祭田记》:“晚近士大夫,身都富贵,具钟鼎之养,而庙貌不设,祭田不备者有之,盖礼意之凌夷久矣。”
“凌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其核心含义可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凌夷”意为衰落、衰败,常用来形容国家、家族、风俗等从兴盛转向没落的状态。例如“国势凌夷”“风俗凌夷”等表述(,)。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形容声音减弱”,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权威词典佐证,建议以“衰败”为核心含义。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如:“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面临凌夷之虞。”(可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使用)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辨析近义词,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凌夷是一个汉字词汇,其意为超越尘世,高高在上,也表示凌驾于众人之上。
凌字的部首为冫,总共有11画。
凌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凌歌》中,意为征服邻国,高居其上的意象。在后来的发展中,凌夷的含义逐渐演变为超越,高出一等。
凌夷的繁体字为「淩夷」。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凌夷的形状与现代稍有不同,如图所示:
1. 他的品行高尚,凌夷于常人之上。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彰显了凌夷精神。
凌夷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为新的词语,例如:凌夷精神、凌夷态度等。
凌夷的近义词包括:超越、高人一等、高高在上。
凌夷的反义词为:低下、平庸、俗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