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号吐令的意思、发号吐令的详细解释
发号吐令的解释
同“ 发号施令 ”。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发号吐令,则訇若震霆之激响,而不为邪辩改其正。”
词语分解
- 发号的解释 发出号令。《淮南子·览冥训》:“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后汉书·耿弇传》:“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 宋 梅尧臣 《吴冲卿鼓契》:“不知逄逄六街鼓,自此发号
- 令的解释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 ǐ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 ì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专业解析
发号吐令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发布命令、下达指示的行为,多用于形容权威者或领导者行使指挥权。其核心含义在于通过言语传达具有约束力的指令。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
- 发号
“发”指发出、发布;“号”在古代指号令、命令,如军队中的金鼓信号。《说文解字》释“号”为“呼也”,引申为号召、指令。
- 吐令
“吐”即说出、表达;“令”指命令、指示。《尔雅·释诂》注“令”为“使也”,强调使他人遵从的权威性话语。
二、成语释义
该成语强调通过言语行使指挥权,常见于以下场景:
- 权威性:主体多为统治者、将领或上级,如《礼记·缁衣》载“发号出令而民说(悦)”,体现命令的强制性。
- 即时性:突出“吐”字的动态感,指口头直接下达指令,区别于书面命令。
- 语境特征:多用于军事、政治或组织管理,如《后汉书·耿弇传》描述将领“发号吐令,罔有不臧”。
三、典籍溯源
- 《礼记·缁衣》(西汉·戴圣编)
记载“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说明君王“发号吐令”的效力逐级放大,体现古代政令传播体系。
- 《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南朝宋·范晔)
称耿弇“发号吐令,罔有不臧”,赞其军事指挥的果断精准,为典型用例。
四、近义辨析
- 发号施令:更常用,强调“施行”命令的过程,与“发号吐令”义近,但后者更突出“口头传达”。
- 颐指气使:含贬义,侧重以神态示意而非言语命令,姿态更高傲。
五、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描述权威决策行为。例如:“危机时刻,指挥官发号吐令,迅速稳定了局势。”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典籍,暂不提供外部链接):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校勘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发号吐令”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发号施令”相近,主要用于描述发布命令、下达指示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拼音:fā hào tǔ lìng
- 字义分解:
- 发:发布;
- 号:号令;
- 吐:表达、传达;
- 令:命令。
整体意为“发布命令,下指示进行指挥”。
二、详细释义
该成语强调权威性指令的传达,通常用于描述领导者或上级通过明确指令进行管理或调度的场景。例如:
“发号吐令,则訇若雷霆之激响,而不为邪辨改其正。”
——晋·葛洪《抱朴子·君道》
此句通过比喻(如“雷霆之激响”)凸显命令的威严与不可违抗性。
三、使用场景
- 军事领域:将领指挥作战时发号吐令;
- 组织管理:上级对下级布置任务;
- 文学描写:刻画权威人物的决策过程。
四、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发号施令、发号布令;
- 区别:“发号吐令”更侧重命令的传达过程,而“发号施令”强调命令的施行结果。
五、延伸说明
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中,需注意与“发号施令”的语体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班姬边漠表里受敌避逃惩示程荫辏力翠芽粗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禄东园公斗鸡养狗渎嫚风鸟丰祉干灾贡诗供支勾致光荣贯颐奋戟鼓风机归安互校郡郛聚收夸功睽闲焜上砾琇罗幌门类撚酸鹏鲸匹夫怀璧坡潁俏丽挈囊栖鸟于泉覃研鳅鱓权时制宜染缸榕海社教失传松云陶陈陶心挑鬓头投身土古托赖完局窝盘武城鸡香屑祥星鲜少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