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刻漏已尽。谓夜深或天将晓。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二年》:“恐后漏尽宫门闭,请使詔吏开门。” 清 方苞 《弟椒涂墓志铭》:“吾父喜交游,与诸公夜饮,或漏尽乃归。”
(2).佛教语。谓烦恼为“漏”。至三乘的极果,以圣智断尽此种种烦恼,称为“漏尽”。 南朝 宋 僧愍 《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道则以仙为贵,佛用漏尽为妍;仙道有千岁之寿,漏尽有无穷之灵。”
“漏尽”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漏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计时器水滴殆尽 指古代计时工具“漏刻”(又称“铜壶滴漏”)中的水即将滴完,象征时间已至尽头、夜尽天明。《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漏刻已尽。指夜深或天将晓。” 此义项源于古人以滴水计量时间的方式,当壶中水将滴尽,即代表一个计时周期(通常指一夜)结束。如汉代蔡邕《独断》载:“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即用“漏尽”表示拂晓时分。
二、佛教引申:烦恼断除,生死解脱 在佛学术语中,“漏”喻指烦恼(如贪、嗔、痴等),“漏尽”则指彻底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超脱生死轮回。《佛学大辞典》解释:“漏者烦恼之异名,漏尽者,烦恼断尽也。” 此概念强调通过修行达到无漏清净的境界,如《杂阿含经》所言:“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三、文学象征:生命或事物终结 由时间、生命有限的意象引申,常喻指寿命终结、气数已尽或事物衰亡。如《汉书·佞幸传》载:“(邓通)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漏尽,钟鸣,夜行时也。”此处暗喻人生穷途末路。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五更三点不须问,漏尽钟鸣自相对。”亦以“漏尽”暗含时光流逝、生命老去的哲思。
总结
“漏尽”一词融合了物质计时、宗教哲学与文学隐喻三重维度:其本义指向时间流逝的终点(夜尽天明);佛教术语中专指烦恼灭尽、解脱生死的最高境界;文学语境中则常象征生命终结或气运衰竭。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天文仪器、佛教思想及传统文化背景,方能把握其丰富意蕴。
主要参考来源:
(注:因权威词典及古籍原文暂无官方在线版本,此处依据通行纸质文献释义,未提供直接链接。)
“漏尽”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指刻漏已尽,表示夜深或天将破晓。古代用“漏刻”(计时器)划分昼夜,漏尽即漏壶中的水滴尽,象征时间段结束。
在佛教中,“漏”喻指烦恼,“漏尽”指通过修行达到断尽烦恼、解脱轮回的境界,是佛教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修行的终极目标。
两种含义均源于古代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时间含义多见于历史记载,佛教含义则用于宗教哲学领域。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代典籍或佛教经典原文。
白单衣白绫采蝀查考昌披剗内吹口哨电量法律顾问帆板运动分工合作负疼副王寡貌滚核桃国脚过醆还轸横汾哄腾假球计不返顾诫勒疾狂惊哭旌枻济治郡望举最抗志克荷咳唾成珠快举快心诳驾眶睫间敛后疏前梿枷鸬鹚笑氓伯眄望模仿女陴牌使旁其裒辑情感琼巘悫励人行横道三大奇书三拳敌不得四手套印铁胫顽腐滃滃文行出处五鼎烹五色气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