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王的意思、副王的详细解释
副王的解释
位次于君主的王。《宋史·外国传五·占城》:“其王或以兄为副王,或以弟为次王。设高官凡八员,东西南北各二,分治其事。”
词语分解
- 副的解释 副 ù 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副职。副手。副官。副使。 附带的,次要的:副业。副品。副食。副刊。副歌。副产品。副作用。 相配,相称(坣 ):名实相副。其实难副。 量词(.一组或一套,
-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专业解析
副王(fù wá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政治含义的称谓,其核心含义指代行王权或代表帝王行使统治权的地方最高长官,尤其用于指代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册封的藩属国或重要边疆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说明:
-
核心释义
指帝王分封或委派,代行王权、治理一方疆域的最高统治者。该称谓强调其权力来源于中央王朝的授予,是帝王在地方的代表,而非独立君主。其地位崇高,仅次于帝王,故称“副王”。
-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 藩属国君主:主要用于指代接受中原王朝册封、承认其宗主地位的周边国家或政权的君主。例如,明清时期,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的国王常被中国朝廷视为“副王”,他们需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并定期朝贡,在其国内行使统治权,但名义上是中国皇帝的臣属。
- 重要边疆长官: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语境下,也可能指代中央王朝委派的、拥有极大自治权和军事指挥权的边疆重镇长官,如某些时期的节度使或总督,其权力近似于藩王。
- 与“国王”的区别:“国王”可指独立君主或藩属国君主的自称/通称;“副王”则更强调其相对于中央王朝(宗主国)的从属地位和代理性质。
-
权力与职责
副王在其管辖范围内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司法、军事(通常有限制)等权力。其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央王朝维持当地统治秩序、保卫疆土、按时朝贡并遵守宗主国的政令礼仪。
-
词源与演变
“副”意为辅助、次要的、居第二位的;“王”指君主。“副王”一词直观体现了该角色在帝国权力结构中的位置——仅次于最高君主(皇帝),是其权力的延伸和代理。该词的使用多见于史书、官方文书及对藩属国关系的描述中。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副王”有明确释义,指“位次于君王的王”。(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无有效网络链接)
- 《辞海》(第七版):在相关历史词条(如“藩属制度”、“册封”)的释义中,阐述了类似“副王”的藩属国君主的地位和性质。(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无有效网络链接)
- 《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谭其骧等主编):在涉及明清对外关系、边疆治理、职官制度(如“册封”、“朝贡体系”)的条目中,详细描述了被册封的藩属国君主作为“副王”的角色和功能。(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无有效网络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副王”一词的含义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副王”指地位仅次于君主的王,通常作为君主的辅助者或代理人,常见于古代王朝制度中。其核心含义为“次位之王”,既强调从属性,也体现实际权力。
二、历史背景与实例
- 古代王朝制度
据《宋史·外国传五·占城》记载,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的君主常任命兄弟为副王或次王,分管国家事务。例如:“其王或以兄为副王,或以弟为次王”。
- 职权范围
副王可协助君主处理政务,如设置高官分治四方,体现其行政职能(如《宋史》提到的“分治其事”)。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
- 古代政治:多用于描述附属国或边疆政权的权力结构,如汉代文献中提到的“康居副王”。
- 现代比喻:可引申为某一领域内地位仅次于最高领导者的角色,如企业、学术机构中的副职负责人。
四、相关辨析
- 与“次王”的区别:副王通常由亲属(如兄弟)担任,侧重辅政;次王可能更多体现等级序列。
- 现代适用性:当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比喻性表达。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文献和现代释义,如需完整引用或更多细节,可查阅《宋史》原文或相关词典(如查字典网)。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枝把拏辨事补角彩云易散触民除外疵颣的然独甚发展心理学风铁顾惭豪骋鹤侣鸿混宏烈回弯魂飞胆丧继孤挤拢津筏寄杖告存看不清口彩牢髀了望哨莅卜嶙嶒灵兔临逆鸾鸣凤奏鳗井闷答孩木客大冢男女有别扑翻身顷动取乱侮亡染古荣滋赏怀伤心疾首善相绳墨势焰熏天庶民朔参官书写死生存亡夙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贴钱货穨毁錗鏆违义遐蹈献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