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尚其志。《六韬·上贤》:“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宋 曾巩 《筠州学记》:“而搢绅之徒,抗志於强6*暴之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白乐天 抗志辞荣,似知道者。” 章炳麟 《辨诗》:“自 王粲 以降,作者抗志,欲返古初。”
(2).指高尚的志向。《晋书·夏统传》:“其人循循,有 大禹 之遗风, 太伯 之义让, 严遵 之抗志, 黄公 之高节。” 明 何景明 《六子诗·李户部梦阳》:“抗志冀陈力,危言获罪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抗志汉语 快速查询。
“抗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高尚其志
指坚持高尚的志向,不屈服于外界压力或诱惑。例如《六韬·上贤》中提到的“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强调士人应秉持气节与高远志向。宋代曾巩的《筠州学记》也用“抗志於强暴之间”形容士人在逆境中坚守志向。
指高尚的志向
可直接代指人崇高的理想追求。如《晋书·夏统传》中以“抗志”描述人物品格,明代何景明的诗句“抗志冀陈力”亦表达了对志向的执着。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用例或相关研究,可参考《六韬》《晋书》等典籍或权威词典释义。
抗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抗从手部部首扌(手字旁),置于左侧;志从心部部首心(心字旁),置于右侧。抗字共计七画,其中手部部分占四画,心部部分占三画。
抗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中。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手字旁有时成为手部的简化形式,而心字旁则表示与心灵和内心相关的意义。抗字则是由这两个部首组合而成,表示通过坚定的意志与勇敢的行动来抵抗或反抗外来的压力和困难。
在繁体字中,抗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抗字的古代写法为“拳子”和“心”,表示用心和行动来反抗。这种写法在古代较为常见。
1. 在面对困难时,他毫不动摇地抗志奋斗。
2. 抗志精神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1. 坚持抗志
2. 抗志精神
3. 抗志奋斗
1. 壮志:指远大的志向和雄心壮志。
2. 斗志:指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顽强的心态和行动力。
1. 顺从:指对外来压力或困境采取顺从的态度,缺乏抵抗或反抗的意志。
2. 消极:指沮丧、灰心或放弃抵抗的情绪或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