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痛快地举杯饮酒。 宋 杨万里 《寒食对酒》诗:“醒时本强饮,醉后忽快举,一盃至三盃,一二三四五。”
(2).快意的举动。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特制 张君 之主,配享祠中,俾知 宋 儒道统,实渊源於徵君之衣鉢,亦千秋之快举也。” 鲁迅 《准风月谈·冲》:“各国的兵警喜欢用水龙冲, 俄皇 曾用 哥萨克 马队冲,都是快举。”
“快举”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痛快地举杯饮酒
指饮酒时畅快豪迈的动作,常用于描述酒宴中的洒脱行为。例如宋代杨万里在《寒食对酒》中写道:“醒时本强饮,醉后忽快举,一盃至三盃,一二三四五。”
快意的举动
表示令人感到畅快或满意的行为。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提到,将张君配享祠中,称其为“千秋之快举”;鲁迅也在杂文中用“快举”形容某些果断行动。
“快举”的核心含义围绕“痛快”与“快意”,既可指具体动作(如饮酒),也可指抽象行为(如令人称道的举措)。其用法偏向书面化,现代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低。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3、6等来源。
《快举》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迅速拿起或举起物体的动作。
《快举》由部首「忄」和「举」组成,「忄」是心的意思,表示与心相关的动作或情感,而「举」则表示举起、拿起。
笔画分别是「忄」(3画)和「举」(8画)。
《快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源于汉字的形状和古代人们对动作的描述。
在繁体字中,「举」的字形保持不变,但「忄」则被「糸」代替,形成了「糸举」的词形。
古代汉字的写法通常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举」的形状类似人的手臂举起来的样子,而「忄」则是由心的原始形状发展而来。
因此,古时候的「快举」可能写作「忄举」或者「糸举」,形象地描述了举起物体的动作。
1. 他用力地快举起那个沉重的箱子。
2. 她快举起手来回答问题。
3. 他一下子快举起了一把伞,护住了身边的人。
1. 快速举起
2. 疾速举起
3. 迅猛举起
1. 快速拿起
2. 迅速抓起
3. 立即举起
1. 缓慢放下
2. 坚持不举
3. 慢慢放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