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司马法·定爵》:“凡陈,行惟疏,战则密。”《尉缭子·兵令上》:“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谓列阵周密则牢固,前锋队形疏朗则利于战斗。后世将我国古代这一陆战列阵原则概括成“敛后疏前”四字。《魏书·李苗传》:“若捨舟楫,即平原,敛后疏前,则 江 淮 之所短;弃车马,游飞浪,乘流驰逐,非中国之所长。”
“敛后疏前”是中国古代军事术语,主要用于描述陆战列阵的原则。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该词指军队布阵时,后方阵型需严密收敛,前锋队形则保持疏朗。这种布局既能保障后方稳固,又使前锋灵活机动,利于进攻。
“敛后”的作用
后方阵型密集,可增强防御稳定性,防止敌军突破或包抄。《尉缭子·兵令上》提到“陈以密则固”,强调密集阵型对巩固防线的意义。
“疏前”的优势
前锋疏朗便于士兵灵活行动,快速发起攻击或调整战术。《司马法·定爵》记载“战则密”,但结合《尉缭子》的“锋以疏则达”,可知此处“密”指整体阵型,而前锋需保持机动性。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事后追悔”,可能与另一成语“临渴掘井”混淆,需结合军事语境理解原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阵法,可参考《司马法》《尉缭子》等兵书原文。
《敛后疏前》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体在经历了遭受损失、败落之后,逐渐恢复过来,变得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情况。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经典文献《尚书·禹贡》。
拆分部首和笔画:《敛后疏前》这个成语由3个汉字组成,可以拆分为敢(手,6画)、后(厂,9画)、疏(疋,11画)、前(车,9画)。
来源:《尚书·禹贡》是古代中国周朝的一部经典文献,记载了尧舜禹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治国策略。在《禹贡》中写到:“彼百川滂沱,才多而敢后疏前。”意思是说在治理水患时,应该首先解决水患的根源,而不是只治理外表的问题。
繁体:《敛后疏前》这个成语在繁体中的写法是「斂後疎前」。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有时会使用不同的字形,所以在古代书法中,《敛后疏前》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
例句:
他经历了一场倒闭的经营危机后,通过改善管理和扩大市场份额,成功地实现了《敛后疏前》。
组词:敛财、疏忽、前进。
近义词:恢复元气、东山再起、扭转乾坤。
反义词:逐渐衰败、日渐萧条、一蹶不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