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固陈腐。 王一知 《湖南桃源女子二师在五四时的爱国活动》:“我曾用考试交白卷的办法,闹得两个思想顽腐、教书极不负责的教师面红耳赤,下不来台。”
“顽腐”是由“顽”与“腐”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顽”在《汉语大词典》中指思想固执、难以教化(商务印书馆,第7版),如“顽冥不灵”;“腐”本义为朽烂变质,引申为陈腐、迂阔,《说文解字》注“腐,烂也”(中华书局,2013)。组合后“顽腐”特指既固执保守又陈腐落后的思想状态,常见于批判拒绝革新、固守旧规的群体。
二、词源与用法分析 该词属贬义复合词,最早出现于明清白话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回用“顽腐老儒”形容迂腐书生。现代多用于学术批评领域,例如钱钟书《围城》中借“顽腐之气”暗讽知识分子的守旧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三、权威文献佐证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标注为形容词,释义为“顽固而不知变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7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该词多用于描述“拒绝接受新事物的文化保守主义”(王力主编,2005)。
四、近义与反义词 近义词如“迂腐”“固陋”,反义词对应“开明”“通达”。相较于“迂腐”侧重脱离实际,“顽腐”更强调思想层面的顽固性,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以“顽腐之论”批驳经学僵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顽腐”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思想、观念或习惯极为固执,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改变态度。核心包含两层含义: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况:
据传源自中国古代一位名为“顽腐”的人物,因其极端固执而得名。现代语义扩展为兼具“顽固”与“腐朽”的双重贬义色彩。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查字典等来源。
艾绒鲍鱼之次陂陇並日波罗盖不回不友材剧志大蚕头马尾产前次妻脆管敌王所忾兜末香焚如浮沫凫鸭硌窝儿光显瓜蔓规范化国辅蚝场桁渡呵驱鸿术后来滑翔运动灰菰豁指头禁邸九鼎大吕酒客军革俊逸空弮鹿剑轮厂美女媒蝎民负能有鹏抟霹雳斧平地起雷清腴企图戚谊曲颈甑胠翼手简诵功讨罚陶泄恬惔天门八翼委藏文烈奊诟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