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梿枷的意思、梿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梿枷的解释

[flail] 即“连枷”( liánjiā)

详细解释

脱粒用的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板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解放日报》1942.8.28:“这天太阳特别好,在广场上,平铺着淡黄色的麦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拿起槤枷,一起一落地打着,那肉红色的麦粒,就沉淀在麦穗的底下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梿枷"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词汇,实际应为"连枷"的讹写形式,正确的农具名称应为"连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农业史相关文献,该工具指一种传统谷物脱粒农具,其核心释义可分为以下五方面:

  1. 基础定义

    连枷(lián jiā)是由长木柄与旋转拍杆组合的击打类农具,主要用于稻、麦等作物脱粒。主体结构包含手持柄(长约2米)与敲杆(4-6根竹条或木条编扎),二者通过皮绳或铁环铰接。

  2. 形制演变

    据《王祯农书》记载,连枷雏形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画像砖已出现其完整形态。宋代改进为可旋转式结构,提升拍打效率,此形制沿用至20世纪中期机械化农具普及前。

  3. 操作机理

    使用者挥动木柄带动拍杆作圆周运动,利用离心力原理使拍杆末端产生冲击动能,通过反复击打铺晒的谷物穗头实现籽粒分离。其物理作用公式可表示为: $$ F = m cdot omega cdot r $$ 其中F为冲击力,m为拍杆质量,ω为角速度,r为旋转半径。

  4. 文化意象

    《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郑玄注提及连枷为重要秋收工具。唐宋诗词中常以"枷声"象征农事节奏,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即描写连枷作业场景。

  5. 现代遗存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藏有清代铁木复合连枷实物,云南、贵州等地的非遗农具展示中仍保留传统制作工艺。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连枷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梿枷”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作为农具的梿枷

  1. 基本定义
    梿枷(亦写作“连枷”)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谷物脱粒的农具,由长柄和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使用时通过挥动长柄,使竹条或木条拍打谷物,促使籽粒脱落。

  2. 结构与使用场景
    根据黄县(今龙口市)的地方记载,梿枷头宽不足一尺,由多根细圆木棒拼接而成,用熟皮条固定,形似人伸展的手指。它特别适合处理豆类作物,因豆秸尖锐,用碌碡碾压易扎人,而梿枷拍打更高效。

  3. 历史演变
    梿枷在南北朝时期或更早被称为“柫”或“拂”,后逐渐演变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其设计原理还被借用到刑具中,但两者用途截然不同。


二、其他相关含义

  1. “枷”的动词用法
    “枷”在古汉语中可作动词,表示击打动作,如《后汉书·马融传》中“枷天狗”即“击打天狗”。

  2. 与“衣架”的关联
    《礼记·曲礼上》提到的“椸枷”指衣架,强调男女不可共用衣架的礼仪规范。此处“枷”与农具无关,需注意区分。

  3. 刑具“枷”的区分
    梿枷的“枷”与刑具“枷”(套在脖子上的木板)字形相同,但用途、结构完全不同,属于同形异义词。


三、总结

梿枷的核心词义是脱粒农具,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体现了古代劳动智慧。需注意与“枷”的其他含义(刑具、衣架等)区分,避免混淆。若需了解更多方言称呼或具体使用细节,可参考地方志或农具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崩沦鳖壳不怡采政初学等则调察定倾扶危第宅顿相法界性乏角儿放论焚砚忿懥槅扇狗吃屎句芒官运亨通黑郁宦况隳坠疆辅郊赠嗟唶截胫剖心金翼疾殃开印连颈隶体流天澈地美人香草命郊排球队评估平允普施牵牵扯扯七步八叉奇癖秋伯驱丁驱遏羣季惹怒纱縠身尸身相筮席遂初田役庭论铜驼街头足倒置屯行亡国破家诿諈仙籞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