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ve;touch]∶心情感动
情感于旧物
(2) [emotion;feeling]∶人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充满情感和沉思的诗篇
(1).心情感动。 汉 王粲 《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人情感于旧物,心惆悵以增虑。”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金兰之分,义深情感,是以献其乃怀,布之朝听。”
(2).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且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復结,悲嘆而已。” 唐 白居易 《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二章:“但是这种情感也以对英雄的景仰居多。”
情感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反应与态度体验,具有社会性与主观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人受外界事物影响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强调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外显表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汉语大词典》
解释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涵盖情绪(短暂反应)与情感(稳定倾向)两层内涵。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心理学视角
情感包含生理唤醒(如心跳加速)、主观体验(如愉悦感)和行为表达(如微笑),区别于纯生理反应的“情绪”。
来源: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第5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语言学特征
汉语中“情感”常与“情绪”混用,但学术语境下:“情感”侧重社会性(如道德感),“情绪”侧重生物性(如恐惧)。
来源:符淮青. 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 语文出版社, 2006.
受文化规范影响(如东方“含蓄”与西方“直率”的情感表达差异)。
来源:侯玉波. 文化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随认知发展而变化(如儿童对“愤怒”的理解逐渐复杂化)。
来源: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第3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分为基础情绪(喜、怒、哀、惧)与高级情感(美感、理智感)。
来源: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普拉切克(Plutchik)的“情感轮盘”理论将情感分为8种基本类型,构成24种衍生情感。
来源:Plutchik R. The Nature of Emotions[J]. American Scientist, 2001, 89(4):344-350.
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分别主导情感的产生与调节。
来源:LeDoux J. Synaptic Self: How Our Brains Become Who We Are[M]. Viking Penguin, 2002.
情感是心灵的无声语言,既烙印着生物进化的痕迹,也承载着文明赋予的深意。
“情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通常指人类对外界事物或内在体验产生的复杂心理反应,涉及生理、认知和行为层面的综合表现。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基本定义
情感(Emotion)是个体基于主观体验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态度反应,常伴随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面部表情)和行为倾向(如趋近或回避)。它与短暂性的“情绪”不同,情感更具持久性和社会性,例如爱、愧疚等。
核心分类
心理学中常将基本情感归纳为六类: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近年研究还扩展出复杂情感(如羞耻、嫉妒),这些情感受文化和社会规范影响较大。
功能与作用
相关领域
与文化的关系
情感表达方式存在文化差异,例如集体主义社会更强调克制情感,而个人主义文化鼓励直接表露。
若需进一步探讨情感理论(如詹姆斯-兰格理论)或跨学科应用,可提供补充说明。
熬煎笔采怖恐辞富居贫单议大谁大小礼低谷地里对案扼制飞肉佛学腹地附属国贡艺槐火化解浑浊机碓解蹙捷足先得继绪瞰瑕伺隙客衣控制系统来崪撩乱临拓柳亸花娇媒伯闷声不响明镜止水年老体弱攀高枝儿刨根究底漂梗棋路清尚髷髻任怨任劳三豪上弓诗题説古谈今思士孙大圣素族潭奥调皮鬼童齿铜墨微辞闻声诬证遐阐铦鉏消极怠工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