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预征他年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二》:“军兴以后, 四川 等省,办理借徵,以充兵餉。 裕瑞 奏请劝諭绅民,按粮津贴,罢借徵。”
“借徵”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和用字差异来分析:
基本释义
指借用他人的名义或权力来实现自身目的。例如通过假借官方名义或利用他人影响力达成目标。
结构解析
经济政策背景
在清代文献(如《清史稿》)中,“借徵”指预征未来年份的田赋,常见于战争或财政紧缺时期。例如四川等省曾通过预征田赋补充军饷,后因民众负担过重被官员建议废止。
实际应用与争议
这一政策虽能短期缓解财政压力,但长期加重百姓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最终被叫停。
《借徵》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借用他人的徵信调查。
《借徵》的部首是⺊(心字底)和⺮(言字旁),总共有13个笔画。
《借徵》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人们在进行商业活动或借贷时,常常需要借助徵信调查来获取他人的信用信息,以评估风险。因此,人们就形成了这个词语。
《借徵》的繁体字是「借徵」。
在古时候,「徵」这个字是有一点不同的写法,是「徴」。
1. 他们为了调查对方的信用情况,不得不借徵了一家徵信公司。
2. 在进行投资之前,我们应该先进行借徵,以避免风险。
借贷、徵信、徵信调查、借用
调查、审查、查证
借还、信任、相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