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寥閴 ”。1.寂静。《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南朝 梁 萧子范 《直坊赋》:“何坊禁之寥閴,对长庭之芜永。门幽幽而重闭,室愔愔而内静。” 唐 杜甫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诗:“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闃。” 宋 储永 《祛疑说》:“夫幽深寥閴,沦寂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者,推本则无也。”
(2).孤寂。 宋 周密 《志雅堂杂抄·图画碑贴》:“及机士登焉,则寥閴戃怳,愁怀情累矣。” 清 恽敬 《<听云楼诗钞>序》:“ 黄庸之 搆 听雪篷 ,而题其集曰《雪篷》,盖诗人於萧閒寥闃之时多所慨寄,故名之如是。” 清 无名氏 《小青传》:“姬自后幽愤悽惻,俱托之诗或小词,而夫人后亦旋宦远方,姬益寥閴。”
“寥阒”(liáo q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寂静
指环境或氛围的安静、清冷,常与自然场景或孤寂的场所关联。例如南朝梁萧子范的《直坊赋》中“何坊禁之寥閴”,形容宫禁之地的寂静(、)。
孤寂
带有情感色彩,多用于表达心境上的孤独冷清。如宋代周密《志雅堂杂抄》中“寥閴戃怳”描述因孤寂而恍惚的状态()。
建议在引用时注意上下文适配性,避免现代口语化场景使用。
寥阒是形容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意境。它可以用来形容环境冷落,人迹稀少,或者心境寂寞,情绪凄凉。
寥阒是一个双音节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寥的部首是宀,阒的部首是门。寥的总笔画数是12,阒的总笔画数是9。
寥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荀子·非相》一书中。寥有稀疏之意,阒有空旷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表达了环境冷落、孤寂清冷的意境。
寥阒的繁体字是曹驢。
在古时候,寥的写法为宀小丁,阒的写法为门闩。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1. 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寥阒的氛围。
2. 雨后的街道显得十分寥阒。
寥阒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词组,例如:
- 寥寥无几:形容数量非常少。
- 阒寂无声:形容环境十分寂静。
- 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可以一一数清。
寥阒的近义词有幽寂、冷落、冷寞、萧索。
寥阒的反义词有热闹、繁忙、拥挤、热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