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阒的意思、寥阒的详细解释
寥阒的解释
亦作“ 寥閴 ”。1.寂静。《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南朝 梁 萧子范 《直坊赋》:“何坊禁之寥閴,对长庭之芜永。门幽幽而重闭,室愔愔而内静。” 唐 杜甫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诗:“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闃。” 宋 储永 《祛疑说》:“夫幽深寥閴,沦寂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者,推本则无也。”
(2).孤寂。 宋 周密 《志雅堂杂抄·图画碑贴》:“及机士登焉,则寥閴戃怳,愁怀情累矣。” 清 恽敬 《<听云楼诗钞>序》:“ 黄庸之 搆 听雪篷 ,而题其集曰《雪篷》,盖诗人於萧閒寥闃之时多所慨寄,故名之如是。” 清 无名氏 《小青传》:“姬自后幽愤悽惻,俱托之诗或小词,而夫人后亦旋宦远方,姬益寥閴。”
词语分解
- 寥的解释 寥 á 稀少:寥寥无几。寥落(稀少,冷落,如“疏星寥寥”)。寥若晨星。 静寂,空虚:寂寥。寥廓(高远空旷)。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阒的解释 阒 (闃) ù 形容寂静:阒无一人。阒寂。阒然。 笔画数:; 部首: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寥阒"是一个书面语色彩浓厚的形容词,用于描绘环境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的状态。其核心含义侧重于空间上的空阔与声音上的沉寂相结合所产生的氛围。
详细解释如下:
-
基本释义:
- 空旷寂静: 指空间广阔而人烟稀少,没有声响,一片沉寂。它强调的是一种空旷无人、万籁俱寂的景象或感受。
- 冷清幽深: 常带有一种孤寂、清冷、幽深的意味,多用于描写自然环境(如荒野、山林、夜晚)或人迹罕至的场所。
-
字形与字义分析:
- 寥 (liáo): 本义指空虚、空旷,引申为稀少、寂静。如“寥廓”指广阔空旷,“寥寥”指稀少。
- 阒 (qù): 本义指寂静、没有声音。如“阒寂”、“阒然”。
- 组合义: “寥”与“阒”二字同义复用,强化了“空寂无人、了无声息”的意境,比单用任何一个字程度更深。
-
使用语境与示例:
- 常用于描绘夜晚、荒野、山林、庭院等场景。
- 示例:
- “夜深人静,四野~。” (形容夜晚野外空旷寂静)
- “古寺深藏于~的山谷之中。” (形容山谷人迹罕至,寂静幽深)
- “战火过后,昔日繁华的都市变得一片~。” (形容城市因战乱而荒凉空寂)
权威来源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寥阒”的释义为“形容空旷寂静”,准确概括了其核心含义。该词典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普及性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为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其释义更为详尽,通常包含“寂静无声”、“空阔幽静”等解释,并可能引用古代文献例证,充分体现了该词的书面语特征和历史渊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作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机构,其学术权威性为词条释义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寥阒”(liáo q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释义
-
寂静
指环境或氛围的安静、清冷,常与自然场景或孤寂的场所关联。例如南朝梁萧子范的《直坊赋》中“何坊禁之寥閴”,形容宫禁之地的寂静(、)。
-
孤寂
带有情感色彩,多用于表达心境上的孤独冷清。如宋代周密《志雅堂杂抄》中“寥閴戃怳”描述因孤寂而恍惚的状态()。
二、引证与文学用法
- 唐代诗词:杜甫在《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中写道“人间夜寥闃”,以“寥阒”烘托深夜的静谧与独处氛围()。
- 宋代文献:储永《祛疑说》用“幽深寥閴”形容无人之境的空寂()。
三、用法特点
- 同义异体:古籍中亦写作“寥閴”,如《艺文类聚》引文()。
- 语境关联:多用于描写空间(如庭院、山林)或时间(如深夜)的寂静,或引申为内心孤寂感。
- 现代适用性:当代已罕见使用,常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仿古创作中。
建议在引用时注意上下文适配性,避免现代口语化场景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抱木仓奴长杰车兰赤书传留打铺狄牙断遏筏渡放沉芳音抚安刚挺高粱艮岳归里蛊术毫发丝粟哄场鸿塞弘恕环骇浑盖渐及轿柜脊筋积素累旧军伐俊晤扣刀浪道老亲娘零雨柳琴礼爲情貌蒙保南监平调破承题钤摄巧便蹊蹭奇隽请丐侵早啓述烧汞砂石绳责石邮舜琴束刃索郎天袠偷堕小器易盈下埽遐训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