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进退格 ”。
进退韵,又称“进退格”,是古代律诗用韵的一种特殊格式,其核心特点是通过交替使用两个相邻的韵部来押韵,形成“一进一退”的韵律效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进退韵要求一首诗中交替使用两个相近的韵部(即邻韵),通常为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用乙韵,形成隔句递换的押韵方式。例如,甲韵为“寒”部,乙韵为“删”部,或甲韵为“鱼”部,乙韵为“虞”部等。
宋代杨万里《雨后赠斯远》是典型例子,诗中交替使用“真”韵和“文”韵。例如:
第二句押“真”韵(甲韵),
第四句押“文”韵(乙韵),
第六句再押“真”韵,
第八句复押“文”韵。
进退韵通过灵活运用邻韵,既保持了律诗的格律严谨,又增加了音韵的层次感,是古代诗人突破单一用韵限制的创造性尝试。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例或历史文献,可参考《沧浪诗话》《诗人玉屑》等典籍。
《进退韵》是一个成语,表示在处理事情时要懂得时机的选择和灵活的应变。它指的是能够根据形势变化灵活地选择进退的能力。
《进退韵》这个词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进(辶部),退(辶部),韵(音部)。
进的部首是辶,它包含4个笔画;退的部首也是辶,它同样包含4个笔画;韵的部首是音,它包含9个笔画。
《进退韵》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陆法言的《书劝进退歌》。陆法言是南北朝时期的官员,他的这首歌表达了在动荡的时代中如何处变不惊、灵活应变的思想。
《进退韵》的繁体写法是「進退韻」。
古时候,《进退韵》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进的古字形为「進」,退的古字形为「退」,韵的古字形为「韻」。
1. 在竞选中,他灵活运用《进退韵》,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
2. 要在职场中成功,需要学会掌握《进退韵》,根据形势灵活变通。
3. 这个团队在困境中毫不犹豫地选择退,显示了他们的《进退韵》过人。
进步、进展、进化、退缩、退却、韵律、韵味、韵事、韵文
进退两难、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刚进染退、阴差阳错、左右有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