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束抑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
“绳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éng lè,其核心含义为约束、抑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绳勒”由“绳”和“勒”两字组成:
该词在古籍中已有用例,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提到:“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 此处描述官员因缺乏规范约束导致秩序混乱。
“绳勒”不仅限于物理束缚,还可比喻抽象层面的限制,如道德、法律等对个人或群体的制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字义演变,可参考《汉典》《梦溪笔谈》等来源。
绳勒是一个动词词语,通常指用绳索勒住、束缚、控制或扼制。
绳勒由"绳"和"勒"两个部首组成,"绳"部首由7个笔画组成,"勒"部首由9个笔画组成。
绳勒这个词语源于古代汉字,起初写作“繩勒”,意为用绳索束缚。在古代,绳勒常常用于驭兽、控制犯人、束缚囚犯等方面。
绳勒的繁体字为「繩勒」。
在古代,绳勒的字形写作「繩勒」,其中的“繩”字由“糸”和“黽”两个字组成,表示绳索;“勒”字则由“刂”和“力”两个字组成,表示勒住、束缚。
1. 他被绳勒得动弹不得。
2. 凶手被绳勒住,无法逃脱。
3. 绳勒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
绳索、绳索困住、被绳索束缚
捆绑、束缚、控制
解放、释放、解除束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