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樊迟之问的意思、樊迟之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樊迟之问的解释

指种田、种菜的事。语本《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明 李贽 《卓吾论略》:“吾时已知 樊迟 之问,在荷蕢丈人间。然而上大人 丘乙己 不忍也,故曰‘小人哉, 樊须 也’。则可知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樊迟之问”是《论语》中的经典典故,出自《论语·子路》篇,记录了孔子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农耕之事,引发孔子关于儒家教育核心的论述。这一典故体现了儒家思想对道德教化与社会分工的深刻理解。

出处与原文

《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樊迟关注具体农耕技艺偏离了儒家“礼义教化”的主旨,强调君子应致力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的德行引领(来源:《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核心含义

“樊迟之问”反映了儒家“重道轻器”的思想。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认为统治者应通过礼乐制度与道德示范治理国家,而非亲自参与生产劳动。此观点揭示了中国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观念(来源:《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注)。

后世解读

历代学者对此争议不断。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批评孔子“轻农事”,而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则认为孔子意在强调“各司其职”的社会秩序。现代学者多从教育目标角度分析,指出该典故凸显了儒家教育“培养治国人才”的定位(来源:《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

现代启示

在当代语境下,“樊迟之问”常被引申为对专业分工与通识教育关系的探讨。有学者提出,孔子并非否定劳动价值,而是强调不同阶层应各尽其责,这一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和通才培养仍具借鉴意义(来源:《论语新解》,钱穆著)。

网络扩展解释

“樊迟之问”是源自《论语·子路》的典故,指孔子弟子樊迟向老师请教农业相关问题时引发的讨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字面指樊迟询问种田、种菜之事,但深层含义反映了儒家对士人职责的认知。孔子认为为政者应关注礼、义、信等治国之道,而非具体农事。

典故背景

  1. 原文记载
    樊迟请学稼(种田),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种菜),曰:“吾不如老圃。”樊迟离开后,孔子批评其志向局限,强调统治者应通过“好礼、好义、好信”使百姓归附,而非亲自务农(《论语·子路》原文)。

  2. 核心争议
    部分观点认为孔子轻视劳动,但结合上下文可知,孔子意在区分社会分工,强调士人应专注于教化与管理职责。

常见误解

现代引申

该词可用于比喻提问内容与提问者身份、职责不匹配,或讨论教育中“术”与“道”的关系。

注:不同文献对典故的解读侧重不同,建议结合《论语》原文及权威注解(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进一步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阿忿埃米尔膀扇子敝蠹鹁角産假出车殄寇当上澹泞得朋冬节顿自法眷浮惰附同贡进狗奴古训顾直瞽直好处费讙惊还珠亭涧井蹇歰交通线经厂本吉日籍削橘洲砍脍坑儒谷客枕空阙扣切乐推领章履版美称甿謡面地眄眩墨封默允峭坂弃秽遒迫雀屏中选赛庙丧邦闪放十方常住税金疏率厮熟宋嫂乡中消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