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军国书檄,多 琳 瑀 所作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琳 作诸书及檄,草成呈 太祖 。 太祖 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 琳 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后因以“陈琳檄”泛指檄文。 唐 李白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诗:“君草 陈琳 檄,我书 鲁连 箭。” 明 邵璨 《香囊记·点将》:“一卷 吕公 书,七纸 陈琳 檄,甲兵十万在胸中,笔底收功绩。”
“陈琳檄”是中国古代文学典故,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出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记载东汉末年文学家陈琳为袁绍撰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文中痛斥曹操罪行,言辞犀利。后袁绍败亡,陈琳归附曹操,曹操惜其才,未加治罪,反任其为军中文书,此后魏国重要檄文多出自陈琳之手。
唐代诗人多化用此典,如刘长卿以“陈琳书记好”赞友人文才(),明代戏曲《香囊记》用“七纸陈琳檄”形容文书影响力(),可见其已成为中国文学中直言敢谏与文书典范的双重文化符号。
多用于褒扬文章笔力雄健,或比喻以文字揭露问题、伸张正义的行为。需注意其语境常带有历史厚重感,多出现于学术或文学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