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凋散的意思、凋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凋散的解释

零落分散。《晋书·刘毅传》:“且属县凋散,示有所存,而役调送迎不得止息,亦谓应随宜并合以简众费。” 南朝 陈 周弘正 《还草堂寻处士弟》诗:“故老多零落,山僧尽凋散。” 清 曾国藩 《箴言书院记》:“ 国藩 以 道光 戊戌通籍于朝。 湘 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尽。” 潘漠华 《人间》:“流浪的也较前稀少了,赌6*博也较前衰落了,唱曲的也较前凋散了,东西聚着谈笑的也较前少见了。”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凋散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凋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用法两个层面理解,主要用于形容事物衰败、零落消散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凋”的本义

    指草木衰落、枯萎,引申为事物衰败、损伤。《说文解字》释“凋”为“半伤也”,即部分受损的状态,如“凋谢”“凋零”。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

  2. “散”的本义

    指分离、消散,如《说文解字》:“散,杂肉也”,后引申为分散、消解。

  3. “凋散”的合成义

    二字组合后,强调由衰败而逐渐消散的过程,多用于描述自然景物或抽象事物的消亡。


二、古籍用例与释义

  1. 形容草木零落

    如《楚辞·九叹》:“草木凋散而萎绝兮。”

    释义:草木枯萎凋零,生机消散。

    来源:《楚辞章句》(汉代王逸注)。

  2. 引申为事物衰微

    《文选·潘岳〈寡妇赋〉》:“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以凋散。”

    释义:繁盛转为衰败,喻指生命或美好事物的消逝。

    来源:《文选》李善注(唐代)。

  3. 宋代诗词中的抽象化运用

    陆游《秋夜读书感怀》:“旧友凋散尽,余亦等浮萍。”

    释义:故友离散如落叶飘零,自身亦如浮萍无依。

    来源:《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


三、现代词典释义


四、权威性参考来源

  1. 文字学经典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订本)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古籍注本

    • 王逸《楚辞章句》(中华书局)
    • 李善《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现代辞书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凋散”核心含义为衰败消散,既可用于具象的草木凋零,亦可喻指生命、人事的离散消亡,其用法在古典文献中尤为常见。

网络扩展解释

“凋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由“凋”(草木衰败)和“散”(分散)组合而成,字面指花朵凋谢、树叶零落分散的自然现象,如。例如描述深秋草木“凋散”的景象。

二、引申含义

  1. 生命消亡
    引申为人的离世,如诗句中“山僧尽凋散”暗喻僧人去世(见《晋书》《还草堂寻处士弟》诗)。

  2. 事物衰败
    可指家族、机构等实体的离散消亡,如曾国藩《箴言书院记》用“凋散”描述京城湘籍官员减少的现象。

  3. 资源耗散
    《晋书》记载“属县凋散”指地方人口减少、财政困顿的状态,属于古代公文中的特殊用法。

三、使用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古典文献或文学创作中。如需引用古籍例证,可查阅《晋书》卷八十五或周弘正诗集。

别人正在浏览...

安危与共摈絶犦牛残花败柳馋灯带路弹抵东道主东灾断道短指方步焚溺富尔贝人高城深池革风根插豪忽好声好气亨鲜晃着焕绮挥戈江东三罗降神揭鸡肆赦京关伉衡可兀的阔禁亮拱利利拉拉露七露八昧没腼慙猕猴明业鸣指南榜剖卵漆画若而诗公爽亮算命夙诚天阿铜筋铁骨同舍头高退思王瓜蜿蝘威望素着吾徒狭口小番子闲汉小姨子谐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