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故国。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吾已絶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復乡国。” 唐 张籍 《送新罗使》诗:“悠悠到乡国,还望海西天。”《白雪遗音·马头调·昭君出塞》:“恼恨 毛延寿 ,与你何仇将俺害,(到得此地来,)弄的俺抛离乡国。”
(2).家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唐 杜俨 《客中作》诗:“容颜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 清 顾炎武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塋域。”
"乡国"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复合词,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基础释义 指代家乡或故乡,《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释为"故土、出生成长之地",如宋代苏轼《游金山寺》"试登绝顶望乡国",即以地理空间表达对故里的思念。在《周礼·地官》中扩展指诸侯封地,《十三经注疏》引郑玄注"乡国,谓诸侯之国",体现古代分封制度下的地域概念。
二、语义演变 该词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义过程。《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修订版)指出:魏晋后逐渐衍生出文化意象,如王维《杂诗》"乡国久阻违"中,已包含故土风物与情感记忆的双重指涉。明代《字汇补》特别标注其"特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地域限定用法。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强调其现代语境中的修辞功能,多用于文学作品表达乡愁,如余光中《乡愁》系列诗作即承袭此古典意象。在方言学研究领域,该词仍保留于闽南语、客家话等南方方言词汇系统。
“乡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其解释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故国
指已灭亡的祖国或曾经归属的国家。例如:
家乡
指个人的故乡或长期居住地。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如、2、4、5)。
骜主败北白热白芽白曳梆梆硬鄙称殡服臭棋从享黛黑盗劫打雪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飞冲鬼蜮刽子手海陆风海碗恢闳徽记火泉简典缣箱骄美夹峙经度金醅金石交金园峻爵勘破口词苦杕老况凌波军灵兽临江仙留舍轮替闾左明子末迹逆暑弃文曲逆山长水阔赏慨烧酒盛丽深化改革神魂荡飏水阔山高水门汀私相授受沓出瘫倒讨绝畋猎消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