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名的意思、进名的详细解释
进名的解释
特指将荐用或晋谒人员的姓名禀报皇帝。《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 张仲素 、 段文昌 进名为学士, 贯之 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新唐书·选举志下》:“又詔员外郎、御史诸供奉官,皆进名敕授。”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遵 昨日閤门进名,已许上殿,今日班次至而止之,必有蒙蔽圣聪而为 梁适 者,请中官奏,臣不敢退。”
词语分解
- 进的解释 进 (進) ì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妌 )。进而。 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 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 收入或买入:进
- 名的解释 名 í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坣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专业解析
进名是汉语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向上级荐举人才或呈报名册”,具有明确的行政或礼仪程序色彩。以下从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呈报姓名或名册,特指向君主、上级机构推荐人才或提交官员名录。
例证:
“凡吏部、兵部进名,皇帝亲授官爵。” ——《汉语大词典》
此义强调官方程序性,常见于古代职官制度中。
二、词源与结构分析
- 构词:动宾结构,“进”表“呈献、荐举”(如“进谏”“进贤”),“名”指“姓名、名籍”。
- 历史语境:源于古代选官制度,如唐代五品以下官员需经吏部“进名”由皇帝敕授(《通典·职官典》)。
三、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页1236):
“进名:呈报名册;上报姓名。多指荐举人才。”
- 《辞源》(修订本,页3067):
“旧时谓向上级呈报升迁官吏之名册。”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页782):
“指向朝廷荐举人才并呈报名单。”
四、文献用例佐证
- 《新唐书·选举志》:
“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两选’。尚书进名,上中书门下。”
→ 体现吏部/兵部向中枢机构提交任命名单的程序。
- 《唐会要·卷七十五》:
“五品以上以名闻,送中书门下,进名制授。”
→ 印证“进名”与“制授”官职的关联性。
五、同义词辨析
- 提名:侧重提出人选(不限于官方场景)。
- 荐举:强调推举行为本身(“进名”更重名册上呈的形式)。
- 奏名:近义,但多用于科举考试中呈报及第者名册(如《宋史·选举志》)。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二版)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权威辞书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此处依学术规范标注纸质文献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进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将荐用或晋谒人员的姓名禀报皇帝,主要用于官场或宫廷制度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 定义:指在官员选拔或觐见时,将相关人员的姓名呈报给皇帝,以供审批或记录。
- 构成:“进”有“呈上、推荐”之意,“名”即姓名,合指通过正式流程上报人员信息。
2.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唐代制度:据《旧唐书》记载,官员韦贯之曾因他人“进名”推荐学士人选而提出异议,认为被荐者品行不端不宜任职。
- 宋代记载:梅尧臣的《碧云騢》中提到“进名”与官员上殿奏事相关,需通过特定流程向皇帝通报姓名。
3.使用场景
- 荐用人才:用于官员选拔时,由上级或同僚向皇帝推荐候选人。
- 晋谒流程:臣子请求面见皇帝时,需先通过“进名”程序获得许可。
4.现代关联
- 字义延伸:单字“进”在名字中常寓意“进取、进步”,但“进名”作为固定词汇已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主要用于历史或文献研究。
“进名”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专用术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权力运作方式。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案例,可参考《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叫掤裂潮黏黏城铺冲锋斗殷牛度牒方谨風衍赋归伉厉工捷管道系统广潟诡説荷的喉头缓歌化期划时代狐不二雄恢迂灰滞假卒接事惊目进鼓景阳钟金气通迥绝击球抉目钜构旷瘝昆阆朗畅蓝皮老臣联飞六分骂山骂海麛裘匹庶普耳气筒冗剧汝南评折口福摄敛圣小儿虱虮实绩説教抬阁铁橛卧蓐香霭纤瘦小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