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度牒的意思、度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度牒的解释

[official permit to become a monk (nun) and join a monastery] 旧时官府发给僧尼的证明身份的文件。也叫“戒牒”

详细解释

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 唐 宋 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 南北朝 有之。’见《高僧传》‘名籍限局,必有凭由。’凭由,即今祠部牒也。《唐会要》曰:‘ 天寳 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则僧尼之给牒自 唐明皇 始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绍兴 中,军旅之兴,急於用度,度牒之出无节。上户和糴所得,减价至二、三十千。时有‘无路不逢僧’之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顺治 六年五月,户部奏言师旅烦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并给僧、道度牒,准徒,杖折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度牒,是中国古代官府颁发给依法获得出家资格的僧尼、道士的身份凭证和合法执照。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1. 核心释义:官方颁发的宗教身份凭证

    • “度”:指“剃度”、“度化”,即使人脱离尘世,出家为僧尼或道士的行为。
    • “牒”:指官方文书、证件、凭证。
    • 因此,“度牒”的字面意思即为证明某人已经过合法程序剃度出家、获得宗教身份的官方文件。它相当于现代的国家认可的宗教教职人员资格证书或身份证件。持有度牒者,其出家人的身份才被官方承认,是合法僧道。
  2. 历史功能与性质:

    • 官方认证: 度牒由朝廷或地方官府(如尚书省祠部)统一颁发和管理,是国家管理宗教事务、控制僧道人口规模的重要手段。它证明了持有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 法律保障: 持有度牒的僧道可享受免除徭役、赋税等特权(虽然不同朝代政策有变),其宗教活动受到官方一定程度的保护。
    • 管理工具: 政府通过控制度牒的发放数量,有效限制出家人数,防止劳动力过度流失,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历史上曾出现过政府为筹集军费或财政而公开“鬻卖度牒”(卖度牒)的现象。
    • 身份证明: 僧道外出游方、挂单(在其它寺庙借宿)、领取政府配给或从事宗教活动时,需出示度牒以证明身份。
  3. 内容与形式:

    • 度牒上通常记载持有者的法名、籍贯、年龄、所属寺院或道观、师承关系、剃度日期以及颁发机构、日期和官员签押等信息。
    • 其形式为官方文书样式,加盖官府印章,具有法律效力。

权威性参考来源说明: 虽然无法提供直接网络链接(因搜索结果为空),但关于“度牒”的权威解释和详细历史记载,可参考以下经典汉语辞书及历史文献:

度牒的本质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管理宗教事务、控制僧道人口而建立的一种官方认证制度,其核心是由国家颁发给合法出家者的身份凭证和执照。

网络扩展解释

度牒是古代官府颁发给出家僧尼的身份证明文件,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功能
    度牒是官方发放给合法出家者的凭证,用于证明其宗教身份。持有者凭借度牒可免除徭役、地税等义务,在唐代至清代长期沿用。

  2. 内容与形式
    文件上记载了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承关系等信息,并有官府印章或连署确认。

  3. 历史沿革

    • 起源:可追溯至北魏,唐代玄宗时期正式建立制度,规定僧尼每三年造籍册管理。
    • 发展:宋代起,官府通过出售度牒筹集军政费用,成为财政手段之一。
  4. 与戒牒的区别
    度牒侧重身份合法性,由官府颁发;而戒牒是受戒资格证明,由僧官或传戒师签发。

  5. 社会意义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政权对宗教群体的管控,同时通过经济豁免权吸引民众出家,间接影响社会人口结构。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制度演变,可参考唐代《祠部牒》或宋代度牒货币化政策等延伸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金罢宴不当人持螯把酒吃十方传法畜恨垂曜词翰粗酒大前年繁旉发屋求狸分三别两杠衣归并过境合嘴简练揣摩较短絜长骄伐祭报介函精读金爵钗酒醑犒享廓充梁桷联事犁镵里挡乱纷纷落叶马后泖塔命舃鬡鬇孥儿评定碁集虬枝阙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戎陈濡沫韶濩适嗣师宜耍处水帘绥养添设推恕土螽磈礧卫娘无华西候洗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