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橛的意思、铁橛的详细解释
铁橛的解释
铁桩。《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龑》:“ 龑 以兵驻 海门 , 权 已杀 公羡 ,逆战海口,植铁橛海中, 权 兵乘潮而进, 洪操 逐之,潮退舟还,轢橛者皆覆。”《宋史·赵逢传》:“ 逢 扬歷清近,所至有声,然伤惨酷,又言多詆訐,故縉绅目之为‘铁橛’。”
词语分解
- 铁的解释 铁 (鐵) ě 一种金属元素,工业上用途极广,可以炼钢,可制各种器械,亦是生物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形容坚硬:铁拳。铁军。铁骑。金戈铁马。铁汉。铁蹄。铁腕。 形容确定不移:铁铮铮。铁的纪律。铁证。 形
- 橛的解释 橛 é 小木桩:橛子。 树或庄稼的残茎:残橛。树橛。 木制的马嚼子。 一小段:“伏惟烂木一橛。佛与众生不别”。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铁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形、历史用法及文化象征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
字义与基本解释
- 铁 (tiě): 指金属元素铁,引申为坚硬、坚固、刚强、坚定不移的特性。
- 橛 (jué): 本义指短木桩、木楔子。古代也指马口中所衔的横木(马嚼子),或系牲畜的小木桩。引申为“断木”、“一小段”或“根基”、“支撑点”之意。
- 铁橛 (tiě jué): 字面意思即为“铁制的橛子”或“铁桩”。其核心意象是坚硬、牢固、深扎于地、难以撼动的小型支撑物或固定物。据《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记载,“铁橛”指“铁桩”,强调其材质的坚固和用途的稳固性。
-
历史与实用含义
- 实用器具: 在古代或特定场合,“铁橛”指实际使用的铁制桩子或楔子。其用途可能包括:
- 固定物体: 如系船、拴牲畜、固定帐篷或临时结构。铁的坚固使其比木橛更耐用可靠。
- 建筑或工程: 作为地基的辅助固定件,或用于连接、加固木石结构。
- 农具或工具部件: 某些农具或工具可能包含铁制的橛状部件。
- 兵器部件(较少见): 在描述某些古代冷兵器(如某些形制的鞭、锏或特殊暗器)时,可能用“铁橛”形容其坚硬、短粗、有棱角的打击部件,取其“坚硬短桩”之意象。但这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用法,非其核心含义。
- 地名关联: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有一座山名为“铁橛山”。据地方志记载,此山因“色黑如铁,顶如橛”而得名,形象地体现了“铁橛”坚硬、突出的特征。
-
文化象征与引申义
- 坚固与稳定: “铁橛”最核心的象征意义是极度的坚固、稳定和不可动摇。它代表着一种深深扎根、岿然不动的力量。常用来比喻:
- 坚定的意志或信念: 如“心如铁橛”,形容意志极其坚定,毫不动摇。
- 稳固的基础或根基: 强调事物基础扎实,难以被破坏。
- 难以改变的事实或障碍: 形容某事像铁桩一样钉在那里,无法回避或移除。
- 刚毅与顽强: 结合“铁”的刚强属性,“铁橛”也常带有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人格化象征意味。
“铁橛”一词,源于“铁制的橛子”这一具体实物,其核心含义指坚硬、牢固、深扎于地、难以撼动的铁桩。在历史实用层面,它曾作为固定、支撑的工具。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它超越了具体器物,成为坚固、稳定、不可动摇、刚毅顽强的强有力象征,常用于比喻坚定的意志、稳固的根基或难以改变的事实。其地名应用(铁橛山)也直观体现了其外形特征(色黑、顶突如橛)所带来的命名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铁橛”一词有两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
字面含义:铁桩
指用铁制成的桩子,常用于固定或防御用途。例如《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中记载,刘龑在海中“植铁橛”以阻挡敌方战船,可见其军事防御作用。
-
比喻义:刚正严厉之人
在《宋史·赵逢传》中,赵逢因行事严酷、言辞直率,被同僚称为“铁橛”,形容其性格如铁桩般刚硬、不可动摇。该用法带有一定贬义,暗指过于严苛或缺乏变通。
补充说明
“铁橛”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比喻语境。其核心意象均围绕“坚固”“不可撼动”展开,既可指实物,也可抽象描述人物特质。
别人正在浏览...
俺们白婆白铜鞮暴发家变眩拨拉菠薐舱面尘坌串访厨宰次世大辂谠议點寶东床佳婿对号入座饭槮分散系负极干旱格兰姆关于瑰望恒沙数回连绞脸齎嗟浄床黅霄肌肉玉雪菌落橘奴柯斧快疾块苏两性僚机鹿卢蹻谩诞媚曼么娘谋虑拈指拈周试晬尿肥乾行柔娥散灰扃户沙灾射像止啼摄照室匣述载缩影调整土作望衡无验霞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