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抬阁的意思、抬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抬阁的解释

同“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攟馀》:“郡城於四月望赛元帅会……更以行院姣女,饰之绣縚画茧,緑絁红兜,扮演故事,谓之抬阁。”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抬阁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种表演形式,特指节庆活动中由人力抬行的高台艺术装置。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木质或铁质框架搭建多层平台,辅以彩绸、纸扎等装饰,由儿童或成人扮演戏曲、神话人物立于台上,配合鼓乐巡游展示。据《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记载,抬阁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的“山棚杂戏”,明清时期在江浙、闽粤等地发展为成熟的民间游艺形式,常见于元宵、庙会等庆典(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第3卷)。

该艺术形式包含三大构成要素:一是“阁体”主体结构,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制作;二是“扮戏”角色,多取材于《西游记》《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三是“抬行”表演,需8-16人协同扛抬。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将其归类为“传统舞蹈”类目,强调其“动态造型艺术”的属性(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

现存抬阁主要分为两种流派:浙江金华的“浦江抬阁”以九层阁楼闻名,2020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福建漳州的“闽台抬阁”则融合了海洋文化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元宵结棚张灯,作歌舞杂戏,以机发之,谓之台阁”的记载,证实了其与古代机械装置的结合(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帝京景物略》卷三)。

网络扩展解释

“抬阁”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民俗文化来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抬阁”是中国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常见于迎神赛会、庙会等场合。表演时,由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固定在木制或铁质的四方形架子上,由多人抬着游行展示。

2.历史起源与演变

3.表演形式与结构

4.文化意义与现状

5.相关别称与延伸

不同地区对抬阁的称呼各异,如“飘色”(广东)、“脑阁”(内蒙古)等,形式略有差异但核心均为“抬阁游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区的表演特色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民俗研究文献或地方志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崩殂躃人笔削褒贬勃姑不迨长悠承序传序存续迭奏定律砥平东馆东隅堕甑峨峨放谈废放纷红骇緑工致和清弘图毁风败俗怙势金室纠缠不清九夷峻速来得个两亡料气灵夕明露磨轧囊涩喃喃细语辟布皮猴儿契丹觠局绒头绳荣转软軃商皓神耀收置顺修太阿倒持太阳炉贪憸通功易事投戈讲蓺脱迹唾取磈氏文深网密乡请相胥絃矢谢家轻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