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朗鬯 ”。1.明白畅达。 晋 陆机 《文赋》:“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精彩卓逸,言词朗畅,手如鸟爪,不便於饮食,皆仰於人。” 刘师培 《文说·和声》:“书启之作,必朗畅以陈词;颂赞之篇,必琳瑯而入诵。”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古之知音,如 白石 、 紫霞 诸贤,何惜举例陈义,明白朗鬯,以昭示后人,有非言语所能形容。”
(2).谓声音响亮流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远公 在 庐山 中……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中丞令余口诵,余音辞朗鬯鏗戛,中丞为之击节叹赏。”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 晋 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
(3).爽朗舒展。 明 顾璘 《国宝新编·江西按察副使李梦阳》:“﹝ 李 ﹞朗畅玉立,傲倪当世。”《黑籍冤魂》第一回:“人若作事过劳,精神疲倦,吃了两口烟,顿时精神朗畅,骨节通灵。”
(4).清莹流转。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红纱罩眼》:“途遇一羽流,仙风道骨,所谓双眸朗畅,四气和平。”
“朗畅”是一个多义词,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明白畅达
指语言或文字表达清晰、逻辑通顺。例如晋代陆机《文赋》中提到“论精微而朗畅”,形容论述既深刻又通达。这一含义在学术写作、公文或演讲中尤为适用,强调内容表述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声音响亮流畅
形容声音洪亮且节奏自然。如《世说新语》描述高僧讲经时“讽诵朗畅”,指诵读声调铿锵有力,给人庄重感。现代也可用于形容朗诵、演讲时的声音表现。
3. 爽朗舒展
多用于描述人的气质或精神状态,如明代文献称李梦阳“朗畅玉立”,体现其仪态大方、性格开朗。清代小说中也用“精神朗畅”形容吸食鸦片后的短暂亢奋状态(需注意历史语境)。
4. 清莹流转
较少见的文学化用法,多用于描绘自然景物的清澈灵动或艺术品的通透质感。
使用场景举例
近义词参考
流畅、清朗、通达、爽利(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
以上释义综合自多个权威词典与古籍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陆机《文赋》或《世说新语》原文。
“朗畅”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语言流利、清楚、顺畅。
拆分部首和笔画:朗(部首:月;笔画:9)、畅(部首:田;笔画:10)。
来源:
“朗”字来源于古代甲骨文,形状象月亮光明。而“畅”字来源于古代金文,是由“申”和“甲”两个字合并而成,表示畅通无阻。
繁体:朗暢。
古时候汉字写法:朗畅。
例句:他的口才非常朗畅,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组词:朗读、畅销、朗朗乾坤
近义词:流利、通顺
反义词:吃吃咕咕、结巴
凹凸印迸瀑迸发避暑山庄步蛐赤光絺绘虫虺错彩大教堂刀锯之余锭子金多足类烦文风鬟雾鬓高龄哈剌基酒驩呼检驳见幾而作艰窘见骥一毛矫夸科跣劻济賫表冷水浇头立表甪端掳抢没卫面背名贸实易密札谋术娘行凝曜旁岔儿莆田市千补百衲茜裙侨县倾否清裕钦慎三避省文时移事迁输赋司花女松火天变天政同仇敌忾万民无儋石霞缕衔羽孝称喜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