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以近事为鉴戒。《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太祖 征 并州 ,留 琰 傅 文帝 於 鄴 。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琰 书諫曰:‘……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寳。’”
“近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n jiè,其核心含义是以近期发生的事作为鉴戒,保持警惕。以下是详细解释:
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崔琰劝谏曹丕时提到:“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意为以身边或近期的事件为警示,同时注重长远的德行。
引申意义
不仅指对具体事件的警惕,还包含自我反思与改进的意味,常用于劝诫他人或自我提醒。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具体语境,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近戒》是一个汉语词语,用于形容某人离近戒远,表示距离远离戒(规矩、礼仪、道义等)。节制自己的行为,保持良好的修养。
《近戒》的首字为“辶”,是一个常用部首,“辶”的笔画数为3画。《近戒》的末字为“戒”,是一个常用部首,“戒”的笔画数为7画。
《近戒》一词的来源不明。同时,目前并无关于《近戒》的繁体字形存在。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汉字对《近戒》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写作“近戒”或“近戝”。这些变化源于历史和语言演变的过程。
1. 他经常违背规章制度,离近戒太远了。
2. 心高气傲的人总是无法接近戒,难以与人相处。
近戒:离近戒、守近戒、违近戒、修近戒等。
遵守、恪守、遵循、遵行。
违反、放纵、忽视、不理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