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滴笃班的意思、滴笃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滴笃班的解释

越剧形成初期的一种俗称。 浙江省 馀姚县 农村说唱艺人把“落地唱书”搬上舞台,演变成为戏剧形式时,因脚色从后台先有一声“叫头”,然后在笃鼓、尺板的“滴篤”声中出场,故称“滴篤班”。 ********* 《二诗人》:“诗人的 何马 ,想到大世界去听滴笃班去。” ********* 《滴笃声中》:“走来走去的走了一阵,他们俩就寻到了滴笃班的台前坐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滴笃班是越剧形成初期的称谓,源于表演时伴奏乐器发出的“滴笃”声。20世纪初起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由当地民间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演出形式简单,以男性演员为主,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统戏曲。因伴奏仅用尺板和笃鼓,敲击声节奏鲜明,故得名“滴笃班”,后随艺术形式成熟更名为“绍兴文戏”,最终发展为现代越剧。

参考来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越剧”条目(在线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官网)
  2. 《上海越剧志》第一章“发展沿革”(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

网络扩展解释

“滴笃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具体来源区分:

一、作为越剧的早期名称(主要释义) 源于浙江省馀姚县农村的曲艺发展,具体含义为:

  1. 起源:由“落地唱书”演变而来。当地说唱艺人将这种民间艺术搬上舞台后,逐渐形成戏曲形式。
  2. 名称由来:演员登场前会在后台发出“叫头”声,随后在“笃鼓”和“尺板”两种乐器发出的“滴笃”节奏中出场,因此得名“滴笃班”。
  3. 文学佐证:作家郁达夫在《二诗人》《滴笃声中》等作品中提及此名称,印证了其历史存在。

二、误传为成语的现象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人际关系密切、情谊深厚”。需注意: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词语的曲解或混淆,建议以戏曲术语的释义为准。

补充说明:目前关于该词的研究资料较少,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郁达夫相关作品或越剧早期发展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息卑湳采访嵾差拆字逞妙吹纶祠谒存视大故道周大酺登高必赋恶例恩德发色干戎乖角儿过嗣鼓眩还玩含齿戴发喊叫寒营纮纲浑大活劳动僵胔骄君金褭蹄禁阙君臣科唤嗑睡郎庑类集敛散烈皇令君流散履性媺人铭泐难吃牛劲牛皮船平巾屁事穷技屈马深计远虑沈纶实户水波不兴司马剸行土鸭雾迭显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