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yle;character] 风范、品格
(1).犹规范,楷模。 晋 葛洪 《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於万代,求知己於将来,岂能竞见知於今日,标格於一时乎?” 唐 杜甫 《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立德不孤,扬名归实,可望发皇内则,标格女史,窃见於 万年君 得之矣。”《旧五代史·晋书·李怿传》:“ 李懌 识字有数,顷岁因人偶得及第,敢与后生髦俊为之标格!”
(2).风范,风度。《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北魏 温子昇 《寒陵山寺碑序》:“大丞相 渤海王 ,命世作宰,惟机成务。标格千刃,崖岸万里。” 唐 杨敬之 《赠项斯》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於诗。” 宋 苏轼 《荷华媚·荷花》词:“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晋 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语,立致通显。”
(3).标写格式。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观夫旧史列传,题卷靡恒……如此标格,足为详审。”
标格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核心含义:
指人的风度、品格或道德操守,强调高尚的品行典范。
例:唐代杜甫《赠李白》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诗中“标格”即暗指李白超逸的品格风范。
指事物的标准、规范或法式,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制度、仪轨的界定。
例:《隋书·音乐志》载:“今乐章沦坠,止存《鹿鸣》等四篇,标格虽存,声律不全。”此处指乐曲的规范框架尚存。
语义演变:
“标格”原由“标”(准则)与“格”(法式)复合而成。先秦两汉多指具体规范(如礼法),魏晋后渐侧重形容人的精神境界,如《世说新语》评嵇康“风姿特秀”,其“标格”已具审美意涵。唐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气度的常用词,如白居易《题赠郑秘书》称其“标格过琼树”。
权威参考来源:
“标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品格与风范
指人或事物表现出的独特气质或道德高度。例如纳兰容若词中“标格早梅知”,以梅花比喻高洁品格。杜甫在诗中也用“标格”形容人的气度(如“秀气冲星斗”)。
规范与楷模
在古籍中可指代典范或标准。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到“标格於一时”,强调树立一时楷模。
形容风姿与神韵
宋代诗词常以“标格”描绘自然物的独特美感,如苏轼写荷花“别是风流标格”,突出其超凡脱俗的姿态。
格式与结构
唐代刘知几《史通》提到“标格”用于指代文字或文章的格式规范。
“标格”兼具抽象品格与具象规范的双重内涵,既可形容人的精神境界(如“风范”“气度”),也可指事物的标准或外在表现。其用法随语境变化,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更多例证可参考古典诗词及《抱朴子》《史通》等典籍。
艾虎杯盘舞倍殊承家除闇垂柳存养弹丸道誉登跻电局丁粮短衣窄袖督相肥强風凉人甘瓜苦蒂感目高山仰止高悬秦镜挂镰管闲事龟途过磅行伍出身和恺灰吹豁牙锯齿郊遂嚼羽急流勇退九序开譬宽朴临存凌亏柳隄駡言马卒眉痕美唐媒证木路欧越判文千叮万嘱栖乌三大礼猞猁声振林木使力书髓私宅溯端竟委甜食凸露畏戢闻彻小孤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