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制,天子亲享 太清宫 、太庙,合祭天地于南郊,谓之三大礼。 杜甫 有《进三大礼赋表》,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明 邱濬 《大学衍义补·郊祀天地礼》:“ 唐玄宗 天宝 元年二月敕:凡所祠享,必在躬亲。其皇地祇,宜就南郊合祭。是月十八日亲享 玄元皇帝 于 太清宫 ,十九日亲享太庙,二十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谓之三大礼。”
“三大礼”主要有两种不同范畴的解释,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指唐玄宗时期确立的三项最高规格的皇家祭祀仪式:
历史背景:
此制度确立于开元、天宝年间,杜甫曾作《进三大礼赋表》详述其仪轨(含《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该典礼整合了唐代儒道融合的政治理念,强化皇权合法性。
部分文献中“三礼”指儒家三部礼学经典,与唐代制度无关:
在历史文献中遇到该词时,需结合文本时代背景判断具体指向。唐代文献多指祭祀制度,而经学讨论则指向儒家经典。
(注:、9等低权威性来源内容与高权威来源一致,故未单独标注)
《三大礼》一词源自于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指的是婚姻中新娘家庭向新郎家庭所赠送的三种重要礼物。这三种礼物分别为聘礼、过大礼和迎亲礼,代表了双方家庭的喜庆和祝福。
《三大礼》一词的部首分别为「言」和「示」。其中,「言」作为左边的部首表示与语言相关的事物,「示」作为右边的部首表示与表明、表示相关的事物。
根据笔画的划分,「三大礼」总共有11划,其中「三」为三划,「大」为三划,「礼」为五划。
《三大礼》一词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社会,婚姻被看作是家族之间的联姻,通过婚姻的形式来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因此,婚礼也是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的。
在繁体字中,「三大禮」中的「禮」用字与简体字「礼」一致,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差异。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三大礼」的写法常有一些变化。例如,「示」部旁常以「⺭」代替「示」,使得「礼」字的右半部分写作「⺭式」。此外,「大」字的上半部分有时会写成「一」或者「丿」。
1. 在传统婚礼上,新娘家庭要向新郎家庭送上三大礼,表达对婚姻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2. 他们以一场盛大的婚礼,表达了对父母双方的感激之情,也表示了对未来的承诺和责任。
三全大餐、三思而后行、三分天下、大礼堂、礼仪之邦
近义词:三重礼、婚礼、结婚礼仪
反义词:无礼、失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