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路的意思、木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路的解释

(1).亦作“ 木輅 ”。指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种车,只涂漆而不覆以革,亦无金、玉、象牙之饰。《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鵠缨。” 郑玄 注:“木路,不鞔以革,漆之而已。”《晋书·礼志上》:“於是乘舆御木輅以耕,以太牢祀 先农 。”《隋书·礼仪志五》:“皇帝之輅,十有二等……十二曰木輅,以田猎,行乡畿。”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仪仗车輅,谓信幡、龙旗、相风鸟、指南车、木輅、象輅、革輅、金輅、玉輅之类。自有《三礼图》可见,更不缕缕。”

(2).晚 清 初办铁路时建议试制的木轨路。 清 陈虬 《腹地应制木路议》:“铁路之费诚鉅矣,无已则请先以木路,攷木路之始,有 新金山 之人 马斯孟 於其地初开铁路之时,劝用木路,以引火轮车。”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下》:“当择要途,创设木路。木路之法简而易行,所置木式,如大方木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木路"解释为古代帝王祭祀时乘用的素车,因以木为材、不施漆饰得名。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记载:"木路,前樊鹄缨",郑玄注称其"以木为质地,质朴无华"。

二、历史沿革 据《中国古代车马制度考》研究,商周时期木路作为"五路"礼制车辆之一,与玉路、金路等形成等级序列,承载着"尚质贵本"的礼制思想。其形制在汉代逐渐演变为帝王亲耕籍田时的专用车驾。

三、文化内涵 《汉字文化学》指出"木路"具有双重象征:木质材料象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素车形制体现"大礼必简"的哲学理念。这种造物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器物设计。

四、使用实例

  1. 唐代杜佑《通典》载:"唐制,天子亲征则乘木路"
  2. 宋代《营造法式》引古制:"明堂阶陛设木路三辆"
  3. 明代《三才图会》绘有木路形制图示

(主要参考文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国古代车马制度考》文物出版社2008年)

网络扩展解释

“木路”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历史背景和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帝王车驾

  1. 基本定义
    指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种车,属于“五辂(路)”之一,仅涂漆而不覆盖皮革,也无金、玉、象牙等装饰。

    • 出处:《周礼·春官·巾车》记载:“木路,前樊鵠缨。”郑玄注:“木路,不鞔以革,漆之而已。”
    • 用途:多用于帝王亲耕、田猎等礼仪场合,如《晋书》提到“乘舆御木辂以耕”。
  2. 象征意义
    木路在“五辂”中等级最低,体现周代礼制中“以材简朴示天下”的思想。


二、晚清木轨铁路

  1. 历史背景
    晚清初办铁路时,因资金和技术限制,曾提议试制木轨路(即用木材铺设轨道)作为过渡方案。

    • 代表人物:陈虬在《腹地应制木路议》中建议效仿澳大利亚新金山的木轨案例。
    • 技术特点:以大方木梁为轨道,结构简单易行。
  2. 实际应用
    虽未大规模推广,但反映了近代中国对铁路建设的初步探索。


例句参考



“木路”既可指周代礼制中的帝王车驾,也可指晚清尝试的木轨铁路,两者分别体现了古代礼制文化和近代技术探索。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可参考《周礼》《晋书》及晚清相关奏议。

别人正在浏览...

哀矜勿喜榜道半更子蹦床别头滨绥铁路仓腐尺兵迟数弛职蹿躂错意耽荒端劲風利粉米分位福禔概心杠杆公引鹳崖恚忌狡很叫魂交头接耳斤墨看护客作儿匡规老靠类丑两码事联军了断挛屈绿篱命戒纳鞋涅槃匹如清俸躯身曲允三重门疝瘕释藏饰羔树衣琐秩宛鲁矛皖派瓦爿仙长嫌恶小圣硝子媟汙稀剌剌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