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诗:“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荆榛(jīng zhē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意象的复合词,本义指丛生的带刺灌木,后衍生出多重引申义,多用于描绘荒芜、艰险或混乱的境况。以下是详细解析:
植物属性
“荆”指牡荆、黄荆等马鞭草科灌木,枝条带刺;“榛”指榛树(桦木科),果实可食但枝干多刺。二者合用泛指丛生多刺的灌木,常见于荒野。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1245页。
自然场景特征
形容荒芜、未开发的野地,如“满目荆榛”描绘草木杂乱、人迹罕至的景象。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第703页。
象征荒凉与衰败
古典文学中常用以渲染战乱或废弃之地的萧条,如唐代刘长卿《春望》:“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存?……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荆榛独憔悴,猿鸟自悲吟。”
来源:《全唐诗》卷147,中华书局,1960年。
隐喻人生困境
引申为前途险阻或处境艰难,如“辟除荆榛”比喻克服障碍。宋代陆游《书愤》:“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恐荆榛满眼生。”
来源:《剑南诗稿校注》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指代混乱无序
在历史文献中可形容社会动荡或秩序崩坏,如《后汉书·冯衍传》:“陂山谷而闲处兮,守寂寞而存神。…… 悲时俗之险厄兮,哀好恶之无常。…… 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渺茫…… 心怫郁而纡轸兮,涕淫溢而沾裳。…… 路阻败而无轨兮,涂幽蔽而荆榛。”
来源:《后汉书》卷28,中华书局,1965年。
来源:《文选》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荆榛”从具体植物演变为承载文化隐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荒芜、阻障与混乱展开,在历史文献与诗词中高频出现,成为汉语中标志性的环境与心境双重意象符号。
“荆榛”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既可指具体植物,也可用于比喻和引申。以下是详细解释:
象征艰险与困境
多用于描述艰难处境或障碍重重。例如:
借指恶人或险恶环境
部分文献将其比作奸恶之人。如《旧唐书·宦官传》中以“荆榛”暗喻朝中阻碍势力。
表达芥蒂与不快
明代戏曲《金莲记》中“笑谭之顷,便起荆榛”,指谈话间产生嫌隙。
“荆榛”的核心意象源于丛生灌木的荒芜感,后衍生出对困境、恶人、情感隔阂等多重比喻。其用法常见于古典文学,现代多用于书面或成语(如“荆榛满目”)。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古籍原文等来源。
白眼窝榜舫八一起义北郊宾采兵争笔簪裁免场务出探大野地震烈度端勒蕃臣沸闹棼集黼黻文章付现附致高级神经活动工矿企业徊翔缓劲华艳诲迪混子惑术羯鼓解秽吉命觔斗今故金刻浚堑老吃雷厉风行联系鳞甲蠡园籙图扪舌缅远宓戏氏拟捍牛涔欧诟派赖轻轻瞥瞥清柔肉重千斤塞垣春绳律省阅私款陶炼巍峩五老会无任之禄娴熟下同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