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诲开导。 明 李东阳 《大明周府封丘王教授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李君墓表》:“俗野不学,君严为诲迪。”《清史稿·文苑传二·姚鼐》:“自告归后,主讲 江 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餘年,以诲迪后进为务。”
“诲迪”是一个汉语词汇,由“诲”(教导、引导)和“迪”(指点、开导)组合而成,整体意为通过教诲和引导使人获得知识与智慧。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该词指对他人的教诲与开导,强调通过语言或行为引导他人学习或领悟道理。例如明代李东阳的墓表记载:“俗野不学,君严为诲迪”(),说明诲迪在教化中的实际应用。
构成解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教育、学术或文化传承语境中,如《清史稿》提到姚鼐“主讲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体现诲迪在书院教育中的重要性。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教导”“启迪”,反义词如“误导”“蒙蔽”,需根据语境区分使用()。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语义演变分析,可参考以上来源中的具体文献。
《诲迪》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教导、教诲、引导,指引人们正确的道路或行为。
《诲迪》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言字旁”),它也是由一个部首和一个字构成。根据汉字的书写规范,这个词总共有13个笔画。其中,讠部首占据了前面两个笔画,后面的一个字“迪”占据了剩下的11个笔画。
字义来源于古代汉语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滑台列传》中的篇章。在古代,教导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诲迪》的繁体字为「誨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些差异。关于《诲迪》这个词的古代写法,目前没有特别明确的资料。
1. 他父亲诲迪他问事情的原因,让他明白做事不能凭空臆测。
2. 孔子的言传身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诲迪。
教诲、教导、引导、启发、导引。
教诲、教导、引导、启发、导引。
误导、迷惑、挑拨、误差、荒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