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猿脱兔”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字面含义
形容受惊的猿猴和逃脱的兔子,比喻动作极其敏捷、迅速奔逃的状态。
引申意义
《惊猿脱兔》是一个成语,意为比喻速度极快,猛烈如惊猿,快速如脱兔。
「惊」字的部首是「心」,总笔画数为10。
「猿」字的部首是「犬」,总笔画数为11。
「脱」字的部首是「⺇(肉)」,总笔画数为8。
「兔」字的部首是「⺈(儿)」,总笔画数是7。
《惊猿脱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猿脱兔忘食。”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速度极快、敏捷如猿、兔子的撤离。
《惊猿脱兔》的繁体字为「驚猿脫兔」。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的略有不同,例如:
「猿」字古代写作「猨」,其字形中的“⺝”表示动物;
「脱」字古代写作「脫」,字形中的「⺇」表示人物的肉体部位;
「兔」字古代写作「兎」。
1. 他跑得快得像是惊猿脱兔,谁都追不上他。
2. 史书上记载着他的惊猿脱兔之术,成为了后来人们传颂的故事。
1. 惊奇:意为非常吃惊或感到意外。
2. 猿猴:指猿类和猴类动物。
3. 脱离:表示摆脱,不再受制于某种状态。
4. 兔子:属于哺乳动物、兔科兔属,具有颇高的繁殖能力。
1. 疾驰:形容速度非常快,类似于惊猿脱兔。
2. 飞快:形容动作非常迅速,速度快如飞翔。
3. 迅捷:形容行动敏捷、迅速。
1. 缓慢:与惊猿脱兔相对,表示动作行动较慢。
2. 稳定:指情况保持平稳,动作行动缓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