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据 巴 、 汉 垂三十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三官手书”是道教中的一种宗教文书,主要用于信徒忏悔罪过、祈求消灾解厄。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官手书”指道教徒向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祈祷时撰写的忏悔文书。其核心在于通过书写并呈递罪过内容,祈求神明赦免。
该仪式最早见于东汉天师道(五斗米道)的记载。《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及裴松之注引《典略》提到:信徒若患病,需将姓名、所犯罪过书写三份,分别置于山顶(献天官)、埋入地下(献地官)、沉入水中(献水官),称为“三官手书”。
《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真经》(即《三官经》)是相关重要经典,强调持诵此经需斋戒修善,与“三官手书”的忏悔理念一脉相承。
这一仪式体现了道教“天人感应”思想,通过文书沟通人神,也反映了早期道教对伦理修持的重视。如今虽完整仪式少见,但《三官经》仍被广泛持诵,延续其消灾祈福的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三国志》相关篇章或道教经典《三官经》原文。
《三官手书》是指一种特定的篆刻体字体,由三位官员合作刻制而成。这种字体的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文化底蕴。
《三官手书》的字形可以拆分为“又”、“口”、“手”三个部首,其中“手”为主体部分,表示这种字体是由手工刻制而成。根据手书的不同字形,其笔画数目介于8至25之间。
《三官手书》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是由春秋时期的宰官、司官和府官三个重要官职的官员共同合作刻制而成。繁体字形中相应的字是“三官手書”,字形保留了原本的古代风格和书法特点。
在古代,汉字的造型有着许多变化。《三官手书》以其古朴的风格和流利的线条,代表了古代汉字书法的一种形式。这种字体注重笔画的精细和结构的工整,给人以典雅的艺术感受。
1.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运用《三官手书》的字体,给人以古典而典雅的美感。
2. 通过学习《三官手书》,我更加欣赏到了汉字书法艺术的魅力。
手书、三官、字体、书法、笔画、造型、风格、艺术、文化、官职、刻制
手工书法、行书、楷书
印刷体、机械字
杯影蛇弓笔试参昴层隅长主蝉连茶灶垂直平分线打基础打砌典明发糕泛泊放论犯顺凤苑负盘福为祸始个旧市寒宫好整以暇后来者居上画帷晦湮稽备荆天棘地倨僈巨器劳思俚笃丽则轮囷谩都謌免去民悰涅而不淄牛山下涕盼想盆下披述跂步青亭稔恶盈贯任意球日刻三列宿山公酩酊山茗食加熟思梳妆天阁田讼彖系巍怪违抑舞扇吾谁与归闲尝贤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