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据 巴 、 汉 垂三十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三官手书是东汉五斗米道创立的一种宗教文书形式,主要用于信徒祈福禳灾、忏悔罪过的仪式中。该词由“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与“手书”(亲笔书写)两部分构成,字面含义为“向三官神明呈递的亲笔文书”。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书写罪过或祈愿内容,分别焚烧、埋藏、沉水,象征将信息传达给天、地、水三界神灵,以求赦罪或赐福。
据《中国道教大辞典》记载,三官手书需以朱笔黄纸书写,内容包含信徒姓名、生辰、住址及具体忏悔事项,并按仪式分为三份:一份焚化上达天官,一份埋于土中告地官,一份沉入水中通水官。这种“三分法”体现了道教“天地人三才”的宇宙观。
三官手书最早见于《三国志·张鲁传》,与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张鲁推行的“三官信仰”直接相关。东汉学者鱼豢在《典略》中描述,信徒患病时需书写罪过文书,通过仪式向三官忏悔,以此作为治病消灾的手段。
此仪式对后世道教斋醮科仪产生深远影响。如唐代《要修科仪戒律钞》记载的“投龙简”仪式,即延续了三官手书“分投天地水”的核心形式。现代学者李远国在《道教礼仪研究》中指出,该文书是研究早期道教医疗与伦理观念的重要实物依据。
《后汉书·刘焉传》提及五斗米道“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与三官手书的功能高度吻合。宋代道书《无上秘要》亦收录相关仪轨,印证其宗教传承的连续性。
“三官手书”是道教中的一种宗教文书,主要用于信徒忏悔罪过、祈求消灾解厄。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官手书”指道教徒向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祈祷时撰写的忏悔文书。其核心在于通过书写并呈递罪过内容,祈求神明赦免。
该仪式最早见于东汉天师道(五斗米道)的记载。《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及裴松之注引《典略》提到:信徒若患病,需将姓名、所犯罪过书写三份,分别置于山顶(献天官)、埋入地下(献地官)、沉入水中(献水官),称为“三官手书”。
《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真经》(即《三官经》)是相关重要经典,强调持诵此经需斋戒修善,与“三官手书”的忏悔理念一脉相承。
这一仪式体现了道教“天人感应”思想,通过文书沟通人神,也反映了早期道教对伦理修持的重视。如今虽完整仪式少见,但《三官经》仍被广泛持诵,延续其消灾祈福的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三国志》相关篇章或道教经典《三官经》原文。
八难瘢夷邴生财政政策抵极东台恩书罚爵防风凡土翻一番贩子丰功伟烈氛旄芙蕖高赀耕筑共手害患和嗊火孽活神活现简命几端屐履镜鸾匡励狂瞀拉丁美洲累累敛唇六茎屴崱笼禽砢礧冒贵眉毛面皰农亩牌尾偏恩偏吝巧黠器素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取譬人生面不熟阮妇三段论式神龛子沈流折身事修耸跃谭腿甜露投合显异枭狐席函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