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末的意思、浮末的详细解释
浮末的解释
旧指工商行业。古代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以其追逐浮利,故称。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今察 洛阳 ,浮末者什於农夫,虚伪游手者什於浮末。”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至於季世,官失佃课之制,私务浮末之业,生穀之道不广,而游食之徒滋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诚能拨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
词语分解
- 浮的解释 浮 ú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浮桥。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儿。浮土。浮雕。 空虚,不切实:浮夸。浮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浮。浮躁。 暂时的:浮记。浮支。 可
- 末的解释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
网络扩展解释
“浮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经济术语
在古代社会,“浮末”指代工商业。古人以农业为根本(“本”),而将工商业视为次要行业(“末”),认为工商业追求浮利、缺乏稳定性,故称“浮末”。例如:
- 汉朝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提到洛阳“浮末者什於农夫”,说明工商业者数量远超农民。
-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诘鲍》也提到“浮末之业”导致粮食生产不足。
二、现代引申义(成语用法)
现代语境中,“浮末”常作为成语,形容浮躁、肤浅的表面现象,强调缺乏深度和真实内涵。例如:
- 用于批评某些人只关注表象,忽视本质。
- 宋代司马光在《稷下赋》中呼吁“拨去浮末”,即摒弃虚浮,回归根本。
三、使用注意
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
- 讨论古代经济时,指工商业;
- 现代日常或文学语境中,多用于批判浅薄浮躁的风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潜夫论》《抱朴子》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浮末(fú mó)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浮”部分是由水(氵)和夫组成,表示水的表面浮现出的景象。而“末”部分则是由木和目组成,表示树木的顶端。因此,浮末一词可以理解为树木顶端在水面上漂浮的景象。
根据笔画数来看,浮末共有11个笔画。具体拆分和构成为:氵(3画)+ 夫(4画)+ 木(4画)+ 目(4画)。
浮末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在古时候,汉字的形态和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浮”字的古代写法是「洑」,展现出水流的样子,而“末”字的古代写法是「木」,表示树木的根部。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形态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浮”和“末”。
在繁体字中,浮末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以下是一些关于浮末的例句:
1. 潮水在浮末间轻轻地悠悠流动。
2. 婆娑的树影在浮末上翩翩起舞。
与浮末相关的组词包括:浮光掠影、浮生若梦、浮想联翩等。这些词语都包含了浮动的意象,描述了事物的转瞬即逝、虚幻不实的状态。
近义词可以包括:浮华、浮躁、浮动等。这些词语都涉及到事物的表层变化和不稳定性。
反义词可以包括:沉静、稳定、实在等。这些词语则展示了事物的沉重和持久的特点,与浮末形成鲜明对比。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