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揭竿的意思、揭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揭竿的解释

(1).举竿;持竿。《庄子·庚桑楚》:“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 成玄英 疏:“似儋揭竿木,寻求大海,欲测深底,其可得乎!”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陈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2).特指武装暴6*动。《旧唐书·柳璨传论》:“ 李氏 之失驭也……狐鸣鴟啸,瓦解土崩。带 河 礪岳之门,寂无 琨 逖 ;奋挺揭竿之类,唯効 敦 玄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杨诚斋军门》:“公尝入陛见,其署篆者暴虐,激变营兵,乱军 蒲大芳 揭竿而起。” 陈毅 《满江红·黄金海岸》词:“独立 非洲 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

(3).竖立旗竿。《野获编·科场·旗竿》引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士子乡会试得雋,郡县始揭竿於门,悬捷旗。”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揭竿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揭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举竿/持竿

指举起或手持竹竿的动作。该义项源自《庄子·庚桑楚》中的“揭竿而求诸海也”,比喻徒劳无益的行为。此外,贾谊《过秦论》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也描述了陈胜吴广起义时以竹竿为旗帜的情景。

2.特指武装暴动

后引申为底层民众反抗压迫的起义行为,常见于成语“揭竿而起”。例如《旧唐书》提到“奋挺揭竿之类”,清代昭梿的记载中也有“乱军蒲大芳揭竿而起”。现代用法如陈毅诗句“揭竿而起相踵接”,均强调反抗行动。

3.竖立旗竿

指古代科举考试后,中举者在家门前竖立旗杆以示庆贺。明代《觚不觚录》记载“士子乡会试得隽,郡县始揭竿于门”。



“揭竿”本义为举竿动作,后因陈胜起义典故衍生出“武装起义”的象征意义,同时包含竖立旗杆的仪式性用途。其演变体现了语言与历史文化的紧密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二

揭竿

揭竿是一个词,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手部和竹部,总共有15画。

揭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竹竿通常用来作为旗帜或标志,揭竿指的是将旗帜插在竹竿上,作为行军或战斗的准备。后来,这个词也引申为激动人心的呼唤或号召。

在繁体字中,揭竿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揭竿在古时候的写法为揭采干。其中,“采”字的写法与现代的竹部有所不同,它包含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描绘竹子的形状的部分。

以下是揭竿的一些例句:

1. 在战争的号角中,士兵们揭竿而起,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勇气奋勇前进。 2. 古代将领常常用旗帜揭竿鼓舞士气,号召将士奋勇杀敌。

以下是一些与揭竿相关的词语:

组词:揭旗、扬旗、举旗 近义词:激励、呼唤、鼓舞 反义词:藏匿、退却、保守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