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锦官城的意思、锦官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锦官城的解释

城名。故址在今 四川 成都 南。 成都 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因称“锦官城”。后用作 成都 的别称。 唐 杜甫 《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 明 陆采 《明珠记·会内》:“但愿平安下三 蜀 ,春风依旧 锦官城 。” 张素 《拟李义山<井络>》诗:“ 玉垒山 前花黯黯, 锦官城 外鼓逢逢。”亦省称“ 锦官 ”、“ 锦城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其道西城,故 锦官 也。”《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任豫 《益州记》:“ 锦城 在 益州 南 笮桥 东 流江 南岸, 蜀 时故 锦官 也。” 北周 庾信 《奉和赵五途中五韵》:“ 锦城 遥可望,廻鞍念此时。” 唐 李白 《蜀道难》诗:“ 锦城 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清 查昇 《陈丈朴庵招赏牡丹同人即席分赋得明字》:“ 金谷 何如 蜀 锦城 , 放翁 旧谱閲《天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锦城 荣乐,且住为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源于秦汉时期官府设立的织锦管理机构“锦官”。这一名称承载着成都作为丝绸业中心的悠久历史,并逐渐演变为对成都的诗意代称。

一、词典释义与历史渊源

  1. 汉语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锦官城”特指古代成都,因蜀汉时期设“锦官”管理织锦业得名。该词条强调其作为历史地名的文化属性,常见于古典诗文,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2. 行政职能溯源

    汉代成都设有“锦官”官职,专司蜀锦生产与贸易,其官署所在区域被称为“锦官城”。这一制度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有明确记载:“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故命曰‘锦里’。” 。

二、文化意象与演变

  1. 文学象征意义

    唐宋诗词中,“锦官城”成为成都的标志性意象,象征繁华富庶与人文荟萃。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即暗喻锦官城的市井风流。

  2. 地理范围考据

    狭义指成都西南的织锦工坊区(今百花潭、南河一带),广义代指整个成都城。东晋常璩记载:“锦官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 ,其位置与现今考古发现的蜀锦作坊遗址吻合。

三、现代传承与影响

“锦官城”作为成都的文化符号,仍见于地名(如锦江区)、机构名称(成都锦官城小学),并成为城市品牌“锦官之城”的历史依据。其承载的丝绸工艺传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锦官城”是中国古代对成都的别称,其内涵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来源与历史背景

  1. 名称起源
    该称谓源于三国蜀汉时期。当时成都因盛产蜀锦,成为国家经济支柱。蜀汉政权专设“锦官”管理织锦业,并修筑城池保护生产,故称“锦官城”。

  2. 地理沿革
    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其中少城为织锦官署所在地(今成都南部),逐渐成为代称。西汉时期已出现专设锦官的记载,说明其织锦业历史可追溯至秦汉。

二、文化意义与延伸

  1. 文学象征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使这一别称广为人知。后世诗词常以“锦城”“锦里”指代成都,如陆采《明珠记》等作品。

  2. 经济地位
    蜀锦曾是蜀汉对外贸易的核心商品,甚至成为政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产业地位使“锦官城”不仅代表城市,更象征古代手工业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三、现代认知

如今“锦官城”主要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作为成都的雅称。其相关遗址如“锦里”已成为文化旅游地标,延续着织锦文化的记忆。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昂昂自若伴奂抱气碧海不可枚举参审曹长剗艾阐教持辨舂簸道学定鼎门洞蜒恩师而亦讹言方向盘风霜愤勇高步高游隔声光天欢忭降禧笺檄惊张龃齚鹍弦括比朗日励磁灵武之役流序挛曲鹿虻盲进凝缓溺志女主人批书颇为钱塘湖春行峤鬟耆龟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清供趋赴认得三旨相公慑惮释嫌石油焦税辔铁器时代屠肆五等爵罅发险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