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灵武之役的意思、灵武之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灵武之役的解释

东汉 段熲 曾大破 东羌 于 灵武谷 。见《后汉书·段熲传》。后以“灵武之役”借指战胜异族的关键战役。 明 黄宗羲 《黄复仲墓表》:“中原横溃, 何君 谓寇深矣, 江 南豫储一劲旅以待 灵武 之役,天下事尚可为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灵武之役在汉语词典中通常指中国唐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其核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战役”,而是指唐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皇帝位并重组中央政权的事件。以下是详细解释:

  1. 事件本质

    指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陷潼关、逼近长安之际,时为太子的李亨在部分官员(如杜鸿渐、裴冕等)拥戴下,于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城(朔方军治所)登基称帝(即唐肃宗),遥尊远在蜀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此举标志着唐朝平叛中枢的转移和权力核心的重建。

  2. 历史背景与过程

    发生于“安史之乱”(755-763年)初期。长安失守后,李亨北上至朔方节度使驻地灵武。在朔方军将领及随行大臣支持下,他迅速完成即位仪式,组建新的中央政府,任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为将帅,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平叛。此举稳定了危局,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

  3. 历史意义

    此事件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转折点:

    • 政治象征:肃宗在灵武即位,重塑了唐王朝的合法统治中心,凝聚了人心和抵抗力量。
    • 军事指挥:灵武成为指挥全国平叛战争的枢纽,整合了西北、河西等地的军事资源。
    • 战略转折:标志着唐朝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组织反攻的开始,最终成功收复两京(长安、洛阳)。
  4. 名称辨析

    严格来说,“灵武之役”并非指代一场具体的战斗(“役”在此处更倾向于指“重大事件”或“行动”)。它主要指代肃宗在灵武即位并建立新朝廷这一政治军事行动本身。后世史家多称其为“肃宗灵武即位”或“灵武登基”。

主要参考来源:

结论: “灵武之役”实质是唐肃宗在安史之乱危局中于灵武即位、重建中央政权并领导平叛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唐朝中兴的重要起点。其名称中的“役”字在此语境下更强调其作为关键政治军事行动的历史地位,而非狭义的战斗。

网络扩展解释

“灵武之役”是源自东汉时期的历史典故,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指东汉将领段颎(段熲)在灵武谷大破东羌的关键战役,后成为“战胜异族关键战役”的代称。


详细解析

  1. 历史背景
    东汉时期,羌族多次侵扰边疆。段颎(字纪明)作为军事将领,于灵武谷(今宁夏灵武一带)大败东羌,此战成为平定羌乱的重要转折点(《后汉书·段颎传》记载)。

  2. 词义引申
    后世以“灵武之役”比喻决定性的抗敌战役,尤其用于强调对异族入侵的胜利。例如明末黄宗羲在《黄复仲墓表》中,借该词呼吁储备兵力以应对危机。

  3. 争议与补充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灵敏而勇猛的战斗”,可能源于对段颎战术灵活与作战勇猛特点的引申。但主流观点仍以历史事件为核心含义。


使用场景

建议结合权威史料(如《后汉书》)进一步考证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暗楼子北夷跰跚边盐才节臣仕春畦大辩论大佃打截丁害底着董率东野巴人抖手剟録烦想发言扶倾麸桃盖子蚣蝑奤调还宗号军蒿薤河市乐人化力饯幕急乎乎匡辅乐跎跎连率礼辞丽邮龙瑙马蓝卯酉谜语木料喃喃难上难,难上加难辟鸡牵五挂四桥道清狂情诈启牖鹊知风鋭锒适分事情暑去寒来琐细谭言微中讨笑誊抄铁拐李听候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