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讹言的意思、讹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讹言的解释

[rumor] 传布的流言;假话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诗·小雅·沔水》

如此讹言,根据何在

详细解释

亦作“譌言”。1.虚假、谣传的话。《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寧莫之惩。” 郑玄 笺:“讹,伪也。言时不令,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使见怨咎,安然无禁止。”《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 明 张居正 《答应天巡抚海刚峰书》:“三尺法不行於 吴 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近日 浙江 亲友有传其病笃或已死者,恐即因出院之故。恐兄亦闻此讹言,为之黯然,故特此奉白。”

(2).谣传。《史记·赵世家》:“六年,大饥,民譌言曰:‘ 赵 为号, 秦 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旧唐书·杨虞卿传》:“其年六月,京师讹言 郑注 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讹言是汉语中表示虚假、不实言论的书面用语,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捏造或歪曲事实传播的谣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强调语言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失真信息。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诗经·小雅·沔水》已出现“民之讹言,宁莫之惩”的记载,东汉郑玄注疏称“讹言者,谣言也”,显示该词在先秦时期已具社会警示意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析其构字逻辑:“‘訁’(言)与‘化’合体,寓指言语如风化般扩散变异”。

相较于近义词“谣言”,《汉语大词典》指出“讹言”侧重书面语境中的欺骗性表述,常见于历史文献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记载,如《汉书·王商传》载“京师民讹言大水至”。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该词多用于学术论著及官方文书,具有更强的语义严肃性。

网络扩展解释

“讹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讹言”指虚假、谣传的话,或指谣传本身。其核心含义与“谣言”“假话”相近,常用于描述未经证实的流言或带有欺骗性的言论。

  2. 字词拆解

    • 讹:本义为“错误、虚假”,引申为“诈伪、谣传”。
    • 言:指“话语、言论”。
      组合后强调“不实之辞”或“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

二、古籍与例句

  1. 经典引用

    • 《诗经·小雅·沔水》:“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意为:民众的谣言,为何无人制止?(郑玄注:“讹,伪也。”)
    • 《史记·赵世家》:“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
      描述战国时期民间流传的谣言。
  2. 历史用例

    • 《汉书·王商传》提到“大水暴至”的讹言,反映谣言对社会秩序的扰乱。
    • 《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军中有讹言,亦传西凉入寇之事。”体现军事场景中的谣言传播。

三、近义词与用法

  1. 近义词
    谣言、流言、妄语、谎话(如“讹言谎语”这一成语)。
  2. 反义词
    实言、真话、确讯。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代语境中,“讹言”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分析,强调谣言的虚假性和危害性。例如:“网络时代需警惕讹言扩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例句,可参考《诗经》《汉书》等文献,或通过汉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

笔刀诐贼草编畅洽楚剌出师有名锉斩酢器大桡大务点的點磨调取繁俎反作用蜂拥复数归安海学核视后表活财神火徼见镪贱私交韔跽跪进干井华水机汽九夫际涯抗水课功愦闷理世六出公冥絶明前末路穷途排扺翩仙辟谷其间青条青壮年骑者善坠荣崇审度生齿沈着痛快受看兽物唐突西子甜淡条件反射伟貌吴下县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