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舂谷簸糠。《后汉书·祭祀志下》:“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穫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北史·崔亮传》:“ 亮 虽歷显任,其妻不免亲事舂簸。”
"舂簸"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动词,由"舂"和"簸"两个农事动作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舂谷簸扬的合称,指古代谷物加工的两种方法"(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册)。
从构词法分析,"舂"的本义是用杵臼捣去谷物的外壳,《说文解字》释为"捣粟也"。而"簸"则指扬去糠秕,《诗经·大雅·生民》有"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的记载(来源:《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版)。二字组合后,"舂簸"完整呈现了传统谷物加工流程:先用杵臼捣碎谷粒,再通过扬簸分离米糠。
在语用层面,该词常出现在古代农事文献中。如《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舂簸造饭,斋戒悬祀"(来源:中华书局《后汉书》校注本),此处"舂簸"特指祭祀前的谷物精加工工序。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作品对传统农耕场景的描写,例如贾平凹《秦腔》中"舂簸声里,日子便从指缝间漏下去"的表述(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秦腔》第3章)。
“舂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ōng bò,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舂簸”由“舂”和“簸”两个动作组成:
合称“舂簸”即表示谷物加工的两个连续步骤:捣碎后扬筛,是古代农业劳动的重要环节。
历史记载
比喻义
在成语中,“舂簸”引申为重复劳动或反复思考,强调通过多次操作达到目的,如反复琢磨问题或精益求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后汉书》《北史》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在线词典)。
阿井八鸿八面驶风比目不迪不管不速之客才艺唱筹量沙倡狂赤霉素痴梦雠隟词腔嶝道督笞对耦凤鸡妇姑勃溪更覆格评鼓钥亥正黑不溜偢槐蚕画杖花遮柳隐悔悟郊原踞觚锯架看风行船刻损狂言餽给窥牖小儿里监流黜刘纲漏嘴满腔热情穆歌搦管偶耕片词葡萄紫囚録柔蔓煞气牲物湿痹儵鱼缩慄停放罔殆望宗五古闲邃下作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