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景行的意思、景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景行的解释

(1).高尚的德行。《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郑玄 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一说,景行(háng),大路。见 朱熹 集传。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於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慕仰。”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况 汉 魏 二文,皆著遗令,永言景行,常志夙心。” 清 梁斌 《赠李映碧先生》诗之二:“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

(2).犹景仰。 南朝 宋 颜延之 《直东宫答郑尚书》诗:“惜无丘园秀,景行彼高松。” 唐玄宗 《<孝经>序》:“朕尝三復斯言,景行先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信勇公》:“公生长穷荒,乃知忠义若尔,实为中原士大夫之所宜景行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景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其解释可从词源、释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开: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本义指"光明的大道"("景"通"影",表明亮;"行"指道路)。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疏时引申为"明德",由此衍生出高尚德行的含义。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景行"既可作名词指"崇高的德行",如《史记·孔子世家》载"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也可作动词表"效法、仰慕",如曹丕《与锺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2. 语义演变与用法

    在历时演变中,该词形成两种固定用法:

    • 形容词性短语:"景行行止"成为称颂品格的典故,如白居易《王公墓志铭》"德贯姻族,景行藩屏";
    • 动宾结构:"景行前贤"常见于书牍文体,如苏轼《答李琮书》"景行高绝,不敢以礼词凟凟"。
  3. 文化意蕴

    作为儒家文化核心概念,"景行"承载着道德理想追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强调其"明德之光辉,人所共由"的伦理价值。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学术著作与正式文书,如钱穆《国史大纲》评述范仲淹时称"其景行犹足为百世师"。

相关释义可参考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景行”是一个多义且读音多样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和读音进行区分:

一、读音与基本释义

  1. 读作 jǐng háng

    • 原意:指宽阔的大路(源自《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比喻义:象征崇高的德行或光明磊落的行为(如成语“高山景行”中的用法)。
  2. 读作 jǐng xíng

    • 字面义:可拆解为“景”(景色、光明)与“行”(行走),形容行走时所见美景或姿态优美。
    • 引申义:代指值得效仿的高尚行为(如“景行维贤”中强调以行动践行道德)。

二、其他用法

三、经典出处

《诗经》中的“景行行止”一句,第一处“景行”读作háng,意为大路;第二处“行”读作xíng,表示行走。后世多引此句表达对德行的敬仰(如“景行前哲”等典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或《诗经》注释类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舞傲雅襃言贲赉逼照猜疑漕耗传指从甥蹴毬缔构崿崝发抒分段身封夷父析子荷干符海外奇谈好闻皇衢卉汩毁舟为杕呼响搅烦积楚警阙静修酒望绝妙好辞句丽科座礧石令政买帐美眷妙实迷迷怔怔鸣嗥慕名牧所孽出暖丝乾灵蛩边七十二杞梓之林荃宰袪裼三皇散热器沙板儿钱烧夷弹申敍岁口吞钩未合诬托诡挂湘水仙踪夏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