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申叙”。1.推荐录用。《晋书·挚虞传》:“若有文武器能有益於时务而未见申敍者,各举其人。”
2.详细说明;述说。《晋书·殷浩传》:“ 浩 上疏陈让,并致牋於 简文 ,具自申敍。” 西戎 《女婿》:“每逢老汉生起气来, 青枝妈 有理也不敢再往下申叙了。”
“申敍”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现多写作“申叙”,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推荐录用
指对有能力者的举荐任用。如《晋书·挚虞传》记载:“若有文武器能有益於时务而未见申敍者,各举其人。”
详细说明
表示对事情原委的完整陈述。例如《晋书·殷浩传》提到“具自申敍”,现代作家西戎的作品中也有“有理也不敢再往下申叙”的用法。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文书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其与“申述”“申诉”等近义词的差异——前者侧重完整陈述,后两者更强调诉求表达。
以上释义综合《晋书》用例及现代词典解释,具体可查阅《汉典》等工具书。
申敍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具有复杂的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该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申和敍。
申字的部首是疋,其拆分部首后的偏旁是由一垂直的长线和两个斜线组成。申字共有五个笔画。
敍字的部首是攴,其拆分部首后的偏旁是由斜线和横线组成。敍字共有七个笔画。
申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易经》。在《易经》中,申敍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演进和变化过程。
申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申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申敍的古时候写法是「申述」。
1. 他通过详细的申述向大家介绍了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
2. 老师在课上通过申敍古代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申请、申报、敍述、敍事是与申敍相关的一些组词。
陈述、叙述、叙事、叙事诗、叙事唐诗是与申敍意思相近的词汇。
隐瞒、封闭、不启事是与申敍意思相反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