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抒的意思、发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抒的解释

亦作“ 发紓 ”。1.表达;表现。 明 袁宏道 《封知县刘公墓志》:“比入闈条对,发紓胸臆,无避忌,遂弃弗收。”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青莲 工於乐府,盖其才思横溢,无所发抒,輒借此以逞笔力。”《孽海花》第七回:“自己虽因此晓得了些世界大势,交涉情形,却尚不能发抒所学,报称国家,一慰知己於地下。” 郭沫若 《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然而尽管是在暗中摸索了来,他们是摸索着正路的,所以他们的方法得到相当的正确,而作品发抒着光明。”

(2).犹阐发。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时 义宁 陈公 宝箴 抚 楚 ,大相得,赞变法, 公度 乃以其平日之学发紓之, 中国 变法自行省之 湖南 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抒”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动词,其核心意义指向通过语言或文字将内心的情感、观点等充分表达出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的释义,“发抒”指“表达(意见、感情等)”,如“发抒己见”。该词由“发”(表露、启程)和“抒”(倾吐、解除)两个语素构成,体现出“将内在事物向外释放”的复合语义特征。

从词源学角度考证,“发抒”最早见于《汉书·刘向传》中“发愤悃愊,信有忧国之心”的表述,后在宋代文献中逐渐演变为表达情感的固定搭配。现代汉语中,“发抒”多用于文学评论或学术写作语境,例如在《中国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该词被归类为“创作主体情感外化”的表现手法。

与近义词“表达”相比,“发抒”更强调情感的强烈性与表达的完整性,常与“胸臆”“情怀”等抽象名词搭配使用。在语义强度上,“发抒”介于中性词“表达”与强调激烈情感的“宣泄”之间,具有雅致而不失力度的语用特质。

网络扩展解释

“发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表达情感、思想或意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详细解析

  1. 表达情感与思想
    该词强调将内在的情感或思考外化,例如通过写作、谈话等方式传递个人感受(如“他常藉写作发抒心中的感受”)。

  2. 历史与文学语境
    在古籍中,“发抒”也指阐发见解,如明代袁宏道在《封知县刘公墓志》中描述“发紓胸臆”,即直率表达观点。

使用场景

例句参考

  1. 小明面对大海时,不禁发抒对自然的赞美。
  2. 李白的诗歌常发抒豪迈不羁的情怀。

补充说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把握彬比势抗承霤崇邈筹计传漏倒盘點污诋诟顶格惰贫迩身饵食废举革棺割析诡夺贵尚固命皇佐惛怳贱丐剪江见利忘义鹪巢蚊睫教育景佩科品矿镤连头林下风度龙阳恨马虎子暮律内郎粘性剽遬仆程钦赐勤济琼刃三牧三乡诗三衣绳枢恃爱誓文受福守柔双绉殊典顺通讨研添增挑刺土窰子晚半天儿详问贤主谢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