礧石的意思、礧石的详细解释
礧石的解释
亦作“礌石”。古代作战时从高处下投以打击敌人的石头。《汉书·匈奴传》:“ 匈奴 乘隅下礧石。”《左传·襄公十年》“矢石” 晋 杜预 注:“兵法守城用礧石,以击攻者。”《北史·李崇传》:“ 鷲硤 之口,积大木,聚礌石,临崖下之,以拒官军。”《明史·韩雍传》:“﹝ 侯大狗 等﹞立栅南山,多置滚木、礧石、鏢鎗、药弩拒官军。”
词语分解
- 礧的解释 礧 é 古同“礌”。 撞击:“骇崩浪而相礧。” 礧 ě 不平。 堆砌。 大石貌。 礧 è 以木、石投物。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 石的解释 石 í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
专业解析
礧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义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古代防御战具
指古代守城时从高处推下用以打击敌人的滚石或巨型石块。《说文解字》释“礧”为“推石自高而下也”,段玉裁注:“以石投敌,借为礌石字”。《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作战时从高处推下以打击敌人的石块”,例见《汉书·司马相如传》“礧石相击”。
二、引申义:雷石与撞击
- 雷石:因“礧”通“雷”,故“礧石”亦指陨石或雷击之石。《康熙字典》引《集韵》:“礧,同雷,石坠也”。
- 撞击义:作动词时表“撞击”,如王力《古代汉语》注:“礧,撞击声,通‘擂’”。
三、通假与演变
“礧”在古籍中常与“礌”“擂”互通:
- “礌石”:同义替代,如《三国志》载“擂木礌石”;
- “擂石”:现代多写作此形,如《辞源》释“擂”为“自高处推下石块”。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康熙字典》
- 《古代汉语词典》(王力主编)
- 《辞源》(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礧石”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定义:指古代战争中从高处投掷的石头,主要用于防御或攻击敌军。在《汉书·匈奴传》《左传》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 别名:亦写作“礌石”,两者为同义词替换,常见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记录。
二、历史应用场景
- 防御工事:守城方常将礧石置于城墙高处,用于击退攀爬或攻城的敌人。例如《北史·李崇传》提到“聚礌石临崖下之,以拒官军”。
- 山地伏击:匈奴等游牧民族曾利用地形优势,从山崖投掷礧石对抗中原军队(《汉书·匈奴传》)。
三、文字结构与读音
- 构成:由“礧”(左右结构)和“石”(半包围结构)组合而成。
- 发音:拼音为léi shí(“礧”同“礌”,音同“雷”)。
四、相关提示
- 区别其他“石”类词汇:需注意与“榍石”(宝石,含钛矿物)、“礞石”(中药材)、“厎石”(磨刀石)等发音或字形相近的词汇区分。
礧石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重要防御工具,其历史记载体现了早期战争中对地理环境和物理武器的灵活运用。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左传》等古籍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陶班坐变号鷝鴋弊故尘羹涂饭传抄辞竈大拱貂袖东户季子讹传峨舸发旦燔灼俯偻父兄割炬耕三余一怪形怪状贯熟国营顾曲周郎骨炭浩荡诃夺盍合子解费介吝靖难金跃亟务慷慨陈词顆凍珂卫磊瑰不覉美益求美蒙松雨鸣犊攀地龙抨隲泼墨紫七大家凄其曲裾人类甥舅申举申宪庶老谈噱贪人掏漉填阬满谷透力外资慰诱吓唬泄欲西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