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s eyes could not bear the scene] 惨状之甚令人不忍心再看下去
又导观诸狱,景象甚惨,目不忍视,狼狈而走。——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丹台记》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丹台记》:“又导观诸狱,景象甚惨,目不忍视,狼狈而走。”亦作“ 目不忍见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所经村庄皆已焚烬,盖藏皆已搜劫,男妇皆已掳掠,目不忍见。”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目不忍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ù bù rěn sh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形容所见景象过于惨烈或可怕,使人无法忍受继续观看。常用于表达对悲惨场景的心理抗拒。
多用于描述战争、灾难、暴力等极端场景,或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面对悲剧时的反应。例如:“地震后的废墟令人目不忍视”。
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如:“他目不忍视地转过头”(状语用法)。
该成语通过视觉冲击引发情感共鸣,强调场景的残酷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二刻拍案惊奇》或鲁迅相关作品原文。
“目不忍视”可以表达一个人对于某些令人不忍的情景或行为感到非常痛心,以至于无法直视的意思。
《目不忍视》包含三个汉字:目(mù),不(bù),忍(rěn)。其中,目是形状像眼睛的部首,有五画;不是单音字,没有部首,有四画;忍也是单音字,由心字旁和刃字旁组成,有七画。
《目不忍视》一词源自于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见于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目不忍视触墴之哀,心不忍言辱浣之事。”在繁体字中,目不忍视的写法为“目不忍視”。
在古时候,目不忍视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例如,晋代的《四川竹简》中抄录的“目不忍視”。
他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过错,让人目不忍视。
哀目不忍视、痛心目不忍视。
痛心疾首、痛心疾首、不忍痛视。
乐不忍归、喜不忍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