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蓄意隐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若 杨桓 曲讳 后唐 潞王 焚璽之事,遂直以 宋 元符 所献者当之,傅会以实其事。”
(2).指曲意加以掩饰。 ********* 《民彝与政治》:“吾人追究作俑之罪,《春秋》之义,责备贤者,虽以 子舆氏 阐明民政之功,而亦不能为之曲讳矣。”
“曲讳”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qǔ huì,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蓄意隐瞒
指故意隐藏真相或事实,不对外公开。例如在历史事件中,有人可能刻意掩盖某些细节以达到特定目的。
例句: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中提到,杨桓“曲讳后唐潞王焚璽之事”,即刻意隐瞒潞王毁坏玉玺的史实。
曲意加以掩饰
指通过迂回或委婉的方式掩盖真相,可能出于维护名誉、逃避责任等动机。
例句: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批评子舆氏(孟子)虽功绩显著,但对其某些行为“不能为之曲讳”,即无法为其掩饰。
与“曲讳”相关的词汇包括“讳兵畏刑”“讳恶不悛”等,均含有“隐瞒、避讳”之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如)。
曲讳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曲和讳两个字组成。
曲的部首为曰,总笔画数为4。
讳的部首为言,总笔画数为7。
曲讳来源于古代文字之中。曲意呈现一种弯曲或曲折的形态,所以含有曲解、歪曲之意;而讳则表示隐瞒、逃避的含义。合起来,曲讳意为歪曲事实、隐瞒真相。
繁体字“躯讳”引用了曲讳这个词,与简体字曲讳的含义相同。
魏晋时期,曲讳的写法为“欨誒”,而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记载为“誋”,表示相同意义。
1. 这个报告明显是经过曲讳过的,隐藏了许多真相。
2. 他在交谈中不断曲讳事实,让人难以相信他的说辞。
曲解、曲解事实、曲解真相、讳瞒、讳饰、讳莫如深、言不及义
歪曲、篡改、谎报、谎言
真实、真相、坦白、直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