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铰断布、纸、绳等物的器具,两刃交错,可以开合。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 并州 快翦刀,翦取 吴松 半江水。” 元 郭翼 《阳春曲》:“宫中裁白苧,犹怯翦刀寒。”
“翦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翦刀”读作jiǎn dāo,指一种用于铰断布、纸、绳索等物品的工具,由两片交错开合的金属刃构成,功能与“剪刀”相同。该词在古籍中常见,如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焉得并州快翦刀,翦取吴松半江水”,元代郭翼《阳春曲》也有“宫中裁白苧,犹怯翦刀寒”的描写。
“翦刀”与“剪刀”同义,属于传统词汇,常见于古代诗文或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用法,可参考《汉语辞海》等工具书。
《翦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刀剪断、割断。
《翦刀》的部首是「矢」,表示与箭有关;它的总共有9画。
《翦刀》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翦刀主要用来表示使用刀具剪断、割断的动作。
《翦刀》的繁体字为「劍刀」。
古代汉字《翦刀》的写法和现代有些不同,它的写法是「劍刀」。
1. 他用翦刀剪断了纸张。
2. 江南的女子善于用翦刀剪出美丽的剪纸。
翦刀可以和其他词组合成一些词语,例如:
1. 剪刀
2. 翦纸
3. 翦剪
与翦刀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剪刀
2. 割刀
与翦刀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连接
2. 接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