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礼记·明堂位》:“土鼓、蕢桴、苇籥, 伊耆氏 之乐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古者民人湻朴,制礼至简,污樽抔饮,可以尽欢於君亲;蕢桴土鼓,可以致敬於鬼神。” 宋 苏轼 《崔文学申携文见过》诗:“蕢桴和苇籥,天节非人均。”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蕢桴、苇籥,颇有上古遗音。”
"蒉桴"(kuì f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复合词,特指一种原始的祭祀礼器。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本义指用草或竹篾编织的盛土容器。《说文解字》释为“草器”,引申为粗陋之物。
原意为鼓槌,《说文·木部》载:“桴,击鼓杖也”,后泛指敲击乐器的工具。
蒉桴指用土块与草绳制成的鼓槌,是上古时期祭祀活动中象征质朴的礼器。其核心含义包括:
《礼记·明堂位》:
“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
郑玄注:“蒉桴,以土块为槌”,表明其为伊耆氏(神农氏)时代的乐器。
-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礼记正义》
《汉语大词典》(第9卷):
明确释义为“用草和土制成的鼓槌”,并引《礼记》为证。
《辞源》(修订本):
释“蒉桴”为“上古祭祀所用草土制成的鼓槌”,强调其原始性与礼制意义。
据《周礼·春官》记载,蒉桴与土鼓、苇籥并称“三古乐”,是华夏礼乐文明的源头之一。考古发现(如陶寺遗址陶鼓)佐证了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打击乐器,印证典籍描述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原文链接:
“蒉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根据网页内容,“蒉桴”常与早期人类活动相关,例如:
“既兴燔黍擗豚,坯饮窊樽,蒉桴土鼓……”(描述古代用蒉桴击打土鼓的仪式场景)
这体现了它在祭祀、饮食、音乐等原始礼仪中的角色,反映了先民朴素的生活与信仰。
“蒉桴”属于生僻词,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相关词语,可参考词典类工具书或权威历史资料。
瘭疮步态常驻车赋痴儿騃女抽丝除患兴利大用调选顶门立户贰音梵蒂冈返正飞走佛桌儿干弄工祝闺袵规悟过堂海发鸿雁行画帘欢天喜地进往涓吉决鼻枯骴枯骨死草连宿楼层论著念白楩柟剖斲钤记乾物起殡晴和奇庞福艾齐宿让揖容仪柔魂三挺商猋商山剩有帅导庶政随处通臂猿退表脱套换套晩出完洁雾海消息峡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