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礼记·明堂位》:“土鼓、蕢桴、苇籥, 伊耆氏 之乐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古者民人湻朴,制礼至简,污樽抔饮,可以尽欢於君亲;蕢桴土鼓,可以致敬於鬼神。” 宋 苏轼 《崔文学申携文见过》诗:“蕢桴和苇籥,天节非人均。”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蕢桴、苇籥,颇有上古遗音。”
“蒉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根据网页内容,“蒉桴”常与早期人类活动相关,例如:
“既兴燔黍擗豚,坯饮窊樽,蒉桴土鼓……”(描述古代用蒉桴击打土鼓的仪式场景)
这体现了它在祭祀、饮食、音乐等原始礼仪中的角色,反映了先民朴素的生活与信仰。
“蒉桴”属于生僻词,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相关词语,可参考词典类工具书或权威历史资料。
《蒉桴》(kuì huì)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指的是一种古代用于衡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在古代,人们使用蒉桴来衡量货物的质量,它在商业和贸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蒉桴的部首是草字头部(艸字旁),表示和植物相关的意义。蒉桴总共有18个笔画。
古代的汉字字形和现代汉字有所不同。蒉桴在古时候的写法是蒉淸,其中淸表示清晰、明亮,与蒉桴作为衡量工具的用途相符。
蒉桴的繁体字为蒉槶,槶是指木制的衡器。
1. 商人使用蒉桴来确保交易的公平和准确。
2. 历史记录中提到了皇家使用蒉桴来衡量贡品的重量。
1. 蒉桴坊:指制造和售卖蒉桴的专门店铺。
2. 蒉桴商:指经营蒉桴生意的商人。
蒉桴的近义词:衡器、秤砣。
蒉桴的反义词:轻质、量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