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褊狭嫉恨。《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 京 褊忮贪克,峻条令,为炮熏刳斮法,下愁毒,为军中所逐。”
“褊忮”是一个由“褊”和“忮”组成的复合词,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特点,具体解释如下:
褊(biǎn)
本义指衣服狭小,引申为空间或心胸的狭窄,也含急躁之意。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褊,衣小也”,后多用于描述人的气量狭小。
忮(zhì)
指嫉妒、刚愎,带有“因嫉妒而伤害他人”或“固执己见”的含义。如《诗经》中的“不忮不求”即指不嫉妒、不贪求。
“褊忮”结合两字含义,形容心胸狭隘、思想偏激且嫉妒心强的人,表现为:
该词带有贬义,常与“豁达”“宽容”形成对比。例如《论语》中提倡“君子坦荡荡”,间接反对“褊忮”的处世态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词典中对“褊”“忮”的单独解析(来源、3)及成语用法(来源)。
《褊忮》(biǎn zh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为狭小、狭隘、小气、吝啬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想、品行或言行狭窄。”
《褊忮》的拆分部首是“衣”和“心”,其中“衣”是衣服的意思,表示人的外表,而“心”则表示内心。根据汉字拆字的规则,部首“衣”通常放在左边,表示与衣服相关的意思。
《褊忮》的笔画数为13划。在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中,人们按照规定的笔画顺序进行书写,而不再依据筆畫的奇偶編排字順。
《褊忮》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字形为「褊忮」。在繁体字中,「褊」的右边会有一个“禾”字旁。“禾”字旁的出现,与字形中出现的两个点有关,点称为“點旁”,由一般上呆下呆构成,“点”用于表示边缘,所以「褊」读音的意思是“狹窄、狭隘、小氣、吝嗇”;而「忮」其他常见字则是「私忮」,意思是“心中的恶念”。
在古代写汉字的时候,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褊忮》这个词来说,它的古汉字写法是「」。由于汉字的演变和简化,在古代的写法中,字形更加复杂,笔画更加繁琐。
例句:他的心胸狭窄,总是对别人小气地计较。
组词:褊狭、褊躁、褊胸、小褊槽。
近义词:狭窄、小气。
反义词:豁达、宽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