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廉士的意思、廉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廉士的解释

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孟子·滕文公下》:“ 陈仲子 岂不诚廉士哉?” 赵岐 注:“ 陈仲子 , 齐 一介之士,穷不苟求者。”《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旧唐书·许圉师传》:“尝有官吏犯贜事露, 圉师 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诗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宋史·陈宓传》:“大臣所用非亲即故……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廉士”一词在汉语中特指品德高尚、廉洁正直、不贪财货的人士。其核心内涵在于廉洁自律、重义轻利的道德操守。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献依据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字义

  1. “廉”的本义

    “廉”本指厅堂的侧边,引申为棱角、方正,后演变为形容人品性正直、清白、不贪。《说文解字》释:“廉,仄也”,段玉裁注:“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2. “士”的指代

    “士”在古代指有德行、有学识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后泛指品德出众者。如《汉书·食货志》载:“学以居位曰士。”

    来源:《汉书》


二、核心内涵

“廉士”强调廉洁不贪的品格,具体表现为:

文献佐证:

《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孟子以陈仲子为例,称颂其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受嗟来之食的廉洁品格。

来源:《孟子》

《韩非子·六反》:“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故严法而峻刑,而廉士不食其利。”

指出真正的廉士不为利益所动,即使严刑峻法亦不改其志。

来源:《韩非子》


三、历史语境中的“廉士”

  1. 道德标杆

    古代常以“廉士”作为社会道德典范。如《吕氏春秋·忠廉》载:“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来源:《吕氏春秋》

  2. 与“贪夫”对立

    《宋史·范应铃传》称:“贪夫徇利,廉士好名。” 凸显“廉士”与贪婪者的鲜明对比。

    来源:《宋史》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文化意义

“廉士”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符号,体现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如《孟子·尽心下》言:“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成为后世对廉士的精神要求。

来源:《孟子》


结论:“廉士”指代坚守廉洁操守、以道义为重的德行之士,其精神内核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廉士”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称有节操、品行正直、不贪取财物的人。以下从词义构成、古籍用例等方面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廉”指廉洁、清廉,强调不贪取、正直的品德;
    • “士”在古代多指有学问或道德修养的人,如“士大夫”“名士”。
    组合后,“廉士”特指将廉洁作为立身准则的德行之士,注重名节而非私利。

  2. 古籍用例
    •《孟子》提到齐国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称其宁可隐居贫困也不接受不义之财。
    •《庄子》中“廉士重名”对比“众人重利”,凸显廉士对道德声誉的重视。
    •《旧唐书》记载唐代官员许圉师以诗歌感化贪吏,使其“改节为廉士”,体现教化作用。

  3. 历史意义
    古代社会将“廉士”视为道德标杆,尤其在官吏选拔中强调廉洁品质。例如《汉书·景帝纪》提出“其唯廉士,寡欲易足”,倡导官员应克制私欲,保持清廉。

这一词汇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操守的推崇,至今仍用于赞颂清正廉洁的品格。需注意,其语境多与历史背景相关,现代使用时可结合具体情境。

别人正在浏览...

百响昄章崩阤兵冲伯时财主惭惋蝉机打点打张鸡儿蹬技堕泯防戍凤扇風袖绂麒麟畡数改弦辙涫涫滚坝酣酣豪慢化鹤花黄麾斥霍眼艰晦牋奏局断口勅辣燥立制模略扭捏殍饿剖毫析芒破云泣绪七祖人偶柔豪膻肉声闻乘神巧束帛加璧肆踞窣堵素冠宿憾素指汤液条品统临铜龙橦棚玩手腕象寿仙使销声避影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