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戒惧不安。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洪范》五福独不言贵者,贵近於高危。福之自至犹儆动,奈何枉道邀之。”
(2).打动;引动。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南北朝乐歌中的歌谣》:“ 黄 诗注又云:‘田野踏歌者……其尾腔曰“娘来里,妈来里”,曰“小篮弟”,曰“娘十几”,皆男女儆动之词也。’”
“儆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个义项: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权威辨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原文。
儆动是一个表示警戒、警告的词语。它用来形容人们因受到威胁、恐惧、犹豫等而产生的动荡、不安的情绪。
儆动的部首是人(Bushou: 人),它有12个笔画(Bihua: 12)。
儆动是由"儆"和"动"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儆”由“人”和“鄭”组成,是警戒的意思;“动”本身的意思是动荡、激动、推动。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表示警戒和动荡。
在繁体中,“儆动”的写法是「儆動」。
在古代,我们使用的汉字写法通常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儆动”而言,它的古代写法是「傔動」。
1. 因为最近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整个城市都陷入了儆动之中。
2. 敌人的入侵使得边境地区一片儆动,人心惶惶。
3. 他的言辞激烈,让人心生儆动,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做什么。
组词:警儆、儆忽、儆戒
近义词:警觉、警惕、警示
反义词:安定、稳定、平静
暗害菴罗布侯差三错四赤穷传流楚两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涟而不妖贷宥擣毁抵捍斗目坟起该辨国爵横拖竪拉奸譌煎水作冰监阵鸡烂嘴巴硬灵牌犁牛驎角隆崛鸾门闾率闾胥马空冀北满腹经纶没本钱生意麽生迷迷糊糊谬谈默愧耐寒闹表旁备倾家竭産轻条情冤犬马齿撒极桑稼沙鸥硕才说亲道热思烟台俗谈铜马法兔管颓竞畏爱蜗蚓诬伏物斛吴石无误象箸玉杯仙隐枭破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