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诬谬的意思、诬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诬谬的解释

虚妄荒谬。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大抵 孔明 为当时言,不容大尽,否则 陈寿 之词,与将略非长,同一诬谬,非事实也。”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 严氏 之言则曰:‘ 中国 社会,宗法而兼军国者也……’斯言则诬谬之甚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诬谬(wū miù)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诬”和“谬”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虚假不实、荒谬错误的言论或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语素解析及文献用例角度详细说明:

一、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虚妄荒谬”,强调言论或观点背离事实与常理,如:“其说诬谬,不足为据。”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143页。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未直接收录“诬谬”,但分释“诬”(捏造事实冤枉他人)与“谬”(错误、差错),组合义指捏造的错误言论。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3. 《辞源》(第三版)

    注为“虚妄悖谬”,多用于批判不合逻辑或违背真相的论断,如史书评述:“所言多诬谬。”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


二、语素解析


三、文献用例

  1. 《宋书·礼志》:

    “时议诬谬,不循经典。”

    释义:指当时议论虚妄荒谬,未遵循典籍规范。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

  2.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

    “考据失实,立论诬谬。”

    释义:批评考据不真实,论点荒谬错误。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史通义校注》。


四、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书面语,多用于学术批判、历史评述或法律文书中,如:


“诬谬”指人为制造的虚假且荒谬的言论或行为,兼具主观恶意与客观错误,属高阶书面词汇。其权威释义需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辞书,文献用例可溯至《宋书》《文史通义》等经典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诬谬”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诬谬”指虚妄荒谬的言论或行为,既包含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如诽谤、欺骗),也强调其内容本身的错误性。例如章炳麟曾批驳严复的观点“诬谬之甚”,即指其言论既脱离事实又逻辑荒谬。

二、字词构成

三、文献例证

  1. 明代胡应麟批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同一诬谬”,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事实;
  2. 清代章炳麟用该词驳斥严复“宗法社会论”,指出其观点虚妄不实。

四、发音与使用

附:常见误用提示

需与单纯“错误”区分——诬谬特指带有主观恶意或严重脱离实际的荒谬言论,如“阴谋论常充斥诬谬之辞”。

别人正在浏览...

白削谗舌承序川阜逴斡打呃挡护耽昏地府冬菜冬藏放屁喇撒泛鹢法嗣赙赉梗絶公槐谷氨酸汩沉过则勿惮改合好赫赫巍巍诃梨后房话别假休齎发京牧进退首鼠矜牙舞爪九方剧寇肯认愧叹来复笼箧陋行旅树莫难南宁桥丁恰适晴昊清悟湫室山鸡神道碑盛高书不释手叔舅瞬霎说是非缇彀涂听挽须瓦人逍遥游霞屿寺谐音